{SiteName}
首页
脑积水介绍
脑积水症状
脑积水分类
脑积水诊断
脑积水护理
先天脑积水

巴蜀文化茶座第5讲李怡成都巴蜀与近

巴蜀文化茶座

巴蜀文化茶座是四川大学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打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茶座依托“巴蜀故事、茶文化、雅曲艺术、校园美景”等平台开展,将巴蜀文化以创新形式呈现给全校师生。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和文化名人、专家学者、同辈俦侣一起品茗听琴,分享巴蜀故事,畅谈巴蜀文化,领略巴山蜀水,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12月22日下午2点,以“成都、巴蜀与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出现”为主题的“巴蜀文化茶座”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作为主讲人,他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为大家讲述成都和巴蜀如何独特地参与了现代文化过程,彰显出了异彩纷呈的个性风貌。

出席此次茶座的嘉宾还有中华文化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尹波,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莹、辅导员胡余龙,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辅导员罗佳、张倪慧,党委学生工作部李佳鞠、陈元明,新疆派驻老师秦爽、木尼热·赛麦提,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友蒋月,以及来自文学与新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学院的学生代表。

蒋月老师演奏了一首古琴曲《沉思的旋律》拉开了讲座的帷幕,琴音百转千回,延绵不断,引人遐思。

李佳鞠老师通过介绍三花茶、盖碗、茶馆,将成都、巴蜀、茶与文学的故事娓娓道来。成都人酷爱喝茶,“手持盖碗,啜饮清茶,摆一下午龙门阵”,成为陪伴无数成都人的时光记忆,也成为旁人眼中成都形象的鲜明注脚。在这片土地上,茶从文人高士专属,到遍及寻常巷陌,与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如出一辙。

随后,文学与新闻学院李肖雨同学为大家带来了诗朗诵《成都,让我把你摇醒》,声情并茂,慷慨激扬,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悠久绵长的巴蜀文化,是祖国西南腹地的瑰宝,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向上可以追溯到多年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一道构成了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了近现代演变的基础。在茶文化之外,巴蜀文化还孕育了各式各样的文学艺术,历史上的川人在创作领域也有很深的积淀和造诣。

著名川籍文学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写到:“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扬雄与相如。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巴山蜀水哺育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巴蜀文人,从古代的司马相如、扬雄,到宋代的三苏;从现代的巴金到郭沫若,四川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文学大省。

要谈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必然绕不开谈论巴蜀。李怡教授指出,讨论巴蜀是四川人认识自己、中国人认识世界、我们认识世界的需要。当我们走向世界、面向世界时,回看我们自己的文化,将会发现新的意义。他坦言,随着阅历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他对巴蜀文化的认识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将书本知识和切身体悟相结合,才能对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谈到中国现代文化的起源时,李怡教授指出,从哈佛大学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化的产生是中国知识分子针对外来文化冲击的一种回应。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文化首先传播到当时的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再传播到成都、重庆等内陆省会城市,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

然而,研究过程中,李怡教授发现,在早于《狂人日记》发表3年的年,当时深居四川、尚未留学海外的四川作家李劼人,即开始以“老懒”为笔名,他清新流畅的文风和对儿童心态的刻绘显然区别于古典白话,呈现出一种‘新文学’的风貌。李怡教授认为,成都有着自己近现代的“地方路径”。成都自古土地肥沃,繁荣富庶,这也造成了蜀地“尚侈”,当地民众“俗好娱乐”的风俗,促进了成都的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都才孕育出以李劼人白话小说这样的中国现代文化现象。

因此,用“冲击-回应”模式来考察成都和巴蜀近现代文化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夸大了“西方中心”的运动为绝对主动性,另一方面堵塞了从中国内部来探索中国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途径。

李怡教授进一步指出,四川近代文化路径具有兼容性。以近代蜀学为例,近代蜀学既保存国粹又托古改制,既坚守国学又维新改良,既承袭传统又面向西方。而我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精神正是这种兼容性的延续。讲解结束后,李怡教授与在场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幽默风趣、耐心细致地讲解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活动最后,古籍研究所尹波教授总结指出:“李怡教授的讲解内涵丰富,发人深省,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学因子。巴蜀大地地缘相亲,山水相连,民俗相通,文化相融,蜀文化和巴文化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不可分割。杜甫、黄庭坚、陆游等众多文人来到巴蜀大地后,深受巴蜀文化滋养,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学。到了近代,根植于巴蜀文化的李劼人成为了白话小说的先驱。这些事例无不激发起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巴蜀故郡,秦川锁钥;悠悠历史,灿灿文明。”巴山蜀水之于巴蜀人民,不仅是一处栖居之所,更是让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巴蜀文化之于中华文化,不仅是一个组成部分,或许还是近现代白话文学的摇篮。

点击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jishuia.com/njszd/9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