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手作·艺术字画·日用生活良品
好茶,多藏于茶田屋后,藏于山林野舍间。
在从漳平南洋去往中村的路上,一路云霭袅袅,几栋土墙老屋隐没与山脚之下。
这几栋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农舍”,却有很多茶人慕名而来,不远万里来此求茶、学茶。这是张兴裕师傅自己的“茶厂”,是他做茶授课的地方。
但说它是个茶厂都有些牵强,屋内几乎没有一台现代化机器,目之所及,尽是些竹匾、炭焙蒌、炒茶锅等。
科学与传统之间,并不相悖。古老而传统的东西,自有它的独特魅力。
张兴裕师傅做的茶,也是个“奇茶”。一个个的,像个方形小饼,用纸包着,形状奇特而少见。
它是福建漳平一种别具特色的乌龙茶——漳平水仙,以“如兰似桂”的天然花香和甜润的口感而著称。
而且,它的花香不是浮于水面,而是落入水中的,也叫“走水香”,很是特别。漳平水仙产自福建漳平,属于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它的种植面积小,产量也不多,所以市场上能买到的优质漳平水仙并不多,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听过、甚至喝过这款茶。
也正是因为“奇”与“少”,才让漳平水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气息,激发了人们的猎奇欲。身隐于野,是大智慧。张兴裕师傅是福建漳平水仙的第四代传承人,他就像隐士一样,在这几间山野老屋,守着一门老手艺,专心做茶。这一做就是55年,从当初的少不更事到如今的须发皆白,他对做茶的热情始终没变过,大半辈子都在跟“漳平水仙”打交道。15岁时,他开始接触茶,那时便喜欢上了。
20岁时,就已经自信飞扬,喝一口茶汤,就敢确定源产地是桥这头还是桥那头。
30岁时,他跟着自己的叔叔做茶,练就了一门好手艺,对茶的认识也更深刻、细致。如今,他已经是漳平远近闻名的制茶大师,同时也是省级非遗传承人。由他亲手制作的漳平水仙在茶圈广为流传,很多人更是慕名来此求茶。
张兴裕师傅还将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子们,更是亲手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徒弟。一生苦作已成翁,焙得汤花碗碗红;
天下茶食多雅者,从来都在布衣中。
北大学者赵为民先生对张兴裕师傅和所作之茶也颇为赞誉,并为他题诗一首以表敬意。几年前,北大学子陈云曾路过张师傅家暂歇,茶过几巡,相谈甚欢。
喝了张师傅亲手做的漳平水仙后,连连称赞说:“我们喝了那么多家的茶,只有这里的茶,心和茶是融在一起的。”
张师傅见其真性情,便把当年仅剩的八泡漳平水仙都赠予了他。每年张师傅手作的茶不上百斤,量少珍贵,能够流传到市面上的并不多。
今年,“昔物所”有幸拿到部分张师傅亲手做的漳平水仙,并在一条生活馆发起众筹。本次众筹的非遗野放漳平水仙,有2款可选:
第四代传人张兴裕与其子张文将亲制的漳平水仙
张兴裕师傅的徒弟郭献斌亲制的漳平水仙这次带来的漳平水仙,都是用传统炭焙工艺制作而成,风味醇厚地道,汤香水柔,一口就让人上瘾。
非遗传承漳平水仙,现在一条生活馆众筹▼众筹价:¥起
众筹时间:年7月9日~年8月9日
众筹结束后20个工作日发货香落于水,自带“仙气”的奇茶
乌龙茶品类众多,但漳平水仙却是其中与众不同的那款。
别的茶冲泡后,凑近杯口,能感觉到香气是往上走的,袅袅飘散,溜进鼻腔。
但漳平水仙偏偏独树一帜,它的香气是往下走的,沉沉地落入汤里,无处不在,所以喝起来香感会特别重。
它的造型也很是独特,是乌龙茶中仅有的压制茶。将茶叶压制成方形小饼装,冲泡时,一次一饼,方便又快捷,也易于携带。打开外层的绵纸,一个方形的小茶饼呈现眼前,很是可爱。细闻还有淡淡的香味盈鼻,清新甜美,如沐春风。放入盖碗中,加水冲泡,不一会儿便金汤盈碗,金灿灿、亮澄澄的,细细观赏,甚是好看。
茶汤入口,花香在水间自由流淌,颊齿生香。香气如素雅的兰花,又像热烈而奔放的桂花。花香穿梭交织,再刁蛮的味蕾,也瞬间“缴械投降”。口感甜润爽口,带着夏日雨后的湿润气息。喝罢,浑身都通畅了起来。
张师傅家的茶,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这茶水的妙滋味。水仙“水”仙,张师傅对自家茶的“水”很自信,底气十足。
如何产生那种美妙的“走水香”,秘密就藏在张师傅精湛而独到的老手艺里。
55年匠心,守一茶在漳平南洋镇的制茶高手中,张兴裕师傅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业内德高望重。
清代末年,双洋大会人刘永发从建瓯水吉引入水仙茶苗种植,开一代制茶之风,成为漳平水仙茶的鼻祖。
刘永发技传邓观金,邓观金又传营仑村的张旗生,张旗生再传侄儿张兴裕。作为漳平水仙茶的第四代传人,张兴裕师傅大半生都在做茶,从茶叶挑选、晒青、炒青、揉茶、焙茶,每一个环节,他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
这些心得,他也从不保留,与每一个上门求教的后生分享,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但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悟性不同,造诣自有深浅。对于水仙茶而言,愉悦的香,必须落于水中。
张师傅说:“水”的关键在于茶青原料的质量、晒青失水的把控以及摇青做青的功夫。
张师傅所作之茶,都采于自家茶山。从茶树的种植管理到采青,他都亲自把控,了然于心。
茶树与茶树之间,会保留近2米的间距,一年只采两次茶。秋茶采摘过后为茶树锄草、松土、施有机肥,静待茶树休养生息,来年好生长。
茶树不过度修剪,高度保留到跟人一样高,最合适。如此,茶树保有了自由生长的生命力,芽头虽稀,长势却快,采了两三叶还有一二叶,渐采渐长。他做茶的地方,就是那几土墙老屋,两间是青间,剩下一间较小的,是炭焙间。
张师傅说:“土墙的房屋制茶有保温保湿的效果,但好茶不是土墙也能做出来,把握好温度和湿度就可以。”
他并不反对使用空调和除湿机,只要室内温湿度控制得当,就是适合做漳平水仙茶的环境。茶叶采摘之后,要在阳光下晾晒走水,张师傅依旧延用着“古董”一般的传统晒青方法,根据天气应机而动。
若是日头太大,气温升高,茶青水分流失得快,就把茶青铺厚一点,为失水留一些弹性空间,这样,流失的水分自然而然就补回来了。
若是日照太低,亦有应对的良方,处处皆是用心。紧接着,便是摇青工艺。
摇青有四道工序,张师傅都是手摇。第一遍摇活,第二遍摇匀,第三遍摇红,第四遍摇水摇香。
第四遍最见功夫,若是前面几遍略有不足,第四遍都能补救回来。
看师傅摇青,是一种“美”的享受。每一遍的力度与力道都不同,看着茶青在竹匾里飞来晃去,逐渐呈现出层层的生机变化。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人类美感的经验,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令我之情趣与物之情趣往复回流。”
手和茶青,并未直接触碰。但借由茶人之手,凝聚之心力,空气中的自由水与茶青中的水分,重新被组合、被摇活。
如此,茶水才得以沉淀,花香得以显露,浑然天成。炭焙也是制作漳平水仙的一道重要工艺,张师傅家的漳平水仙,全在这小小的炭焙间完成。
茶叶压制定型后,再包上绵纸,放入炭焙篓进行焙干。包上纸后,便看不到茶叶的状态,如何判炭焙的程度,全靠张师傅多年经验的积累。
炭焙的火候、时间、茶叶的状态,这一切都全在心中。
炭焙后,茶中风味物质发生转化,香气也便变得丰富起来。制茶之人,对自己制作的每一泡茶,都要负责。现代社会的质量认证,在传统的乡土文化体系中,以“章号”为准。
一泡茶,过关了,才能郑重其事地盖上印章。
有了印章,就有被追溯的责任,也有了质朴乡情和人心的温度。张师傅说:“盖章的茶,客户喝了,就有源头可寻,客户觉得好与坏,我们都安然接受。”
茶饼上这个红色的章,既是一份承诺,也是一份放心。好茶难寻,但更难的是做茶人的匠心,不骄不躁,认真对待每一片茶叶。
“要像对待有生命的个体一样去对待茶。”这也是张兴裕师傅的制茶诀窍。张兴裕师傅的茶、张文将的茶、郭献斌的茶,每一款茶,都带着制茶人所赋予它的性格,或素雅、或活泼、或鲜爽……
这其中美妙滋味,只能自己慢慢体会。
非遗传承漳平水仙,现在一条生活馆众筹▼众筹价:¥起
众筹时间:年7月9日~年8月9日
众筹结束后20个工作日发货
众筹档位介绍1张兴裕、张文将亲制漳平水仙(父子传承)支持元,获得张兴裕师傅与其子张文将亲制的漳平水仙一份,内含张兴裕师傅亲制茶2泡、张文将亲制茶2泡,价值元。
2张兴裕徒弟郭献斌亲制漳平水仙支持元,获得张兴裕师傅的徒弟郭献斌亲制的漳平水仙一份,内含8泡,价值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