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教育的普及,宝宝们的健康水平越来越高,但仍然有一部分宝宝在医学上被称为“高危儿”。今天高半米就来介绍一下“高危儿”的相关概念。
首先,到底什么是高危儿呢?广义上,高危儿是指从胎儿期一直到3岁,存在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生物、社会以及环境危险因素),或者被发现心理行为发育偏离正常轨迹的特殊儿童。
那么,导致高危儿的高危因素包括哪些呢?
胎儿期高危因素:母亲孕期感染;接触或使用有害物质;多胎妊娠;羊水异常(过少、过多);脐带问题;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贫血;胎儿生长受限;宫内窘迫等。
分娩期高危因素:早产儿、低体重儿;过期产儿;先天缺陷(如小头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21-三体综合征等);新生儿窒息等。
新生儿期高危因素: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低血糖;严重感染病史;新生儿行为评定异常者。
婴儿期高危因素: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颅内感染;颅内出血;反复或长期感染;养育环境不良等。
其他因素:社会因素(例如父母酗酒、吸毒等;存在虐待等不良养育环境等);以及生长发育过程中健康检查中发现生长发育偏异(例如超重/肥胖)等。
那么,高危儿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呢?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呢?高半米在这里告诉大家,其实,除了部分情况严重的高危儿,相当一部分高危儿通过筛查、监测、管理和干预,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
对于较为严重的高危儿,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的话,很可能会遗留一些生理或者心理的发育异常,比如智力低下、说话困难、学习能力不高、爱动或是孤僻、自闭等。在高危儿的治疗中,家长和医生们需要共同努力,一起来尽量避免这些不良情况的发生。
听到这里,新手妈妈们是否开始担心了呢?其实,宝宝们的一些症状可以帮助家长识别自己孩子是否是高危儿。
如果新生儿在喂养过程中出现易惊吓、易哭闹或者是出奇的安静;晚上睡觉时间不够长,经常容易醒来;喂奶时经常吐奶;小手小脚经常很松软或是很僵硬,或是头、下颌、肢体频繁抖动等情况时,爸妈一定要警惕,医院进行检查了,这叫做家庭监测
那么出现异常时都要进行哪些检查呢?首先就是要根据妈妈自身的疾病和不良嗜好、宝宝出生时的异常情况,以及宝宝不正常的指标来做出高危儿的初步诊断。
在此之后,医生还会根据宝宝的月龄,选择相应的专业的检查项目,对孩子的体格,体格生长以及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检查类目一般包括:
询问孩子近期的家庭养育以及患病情况;
体格检查;
体格生长监测和评价
神经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与评估。一般可采用全国通用的儿童发育量表,如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丹佛发育筛查量表(DDST),0~6岁儿童发育筛查量表(DST)等来进行;
特殊检查。包括与高危儿相关的视、听,以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除了检查类目外,医生也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检查频次进行调整。在基本公共卫生儿童检查的基础上,医生会结合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高危因素来酌情增加监测频次。
一般来说,建议:
6月龄以内的孩子,1~2个月监测1次;
6月龄~1岁孩子,2~3个月监测1次;
1岁以上,3~6个月监测1次。
对于有发育风险的高危儿童,用标准化的发育筛查量表,每季度至少筛查1次。
如果宝宝出生时被评估存在高危因素,就要密切观察和监护。不仅要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还要根据不同高危的因素和病种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诊治,动态评估,早发现、早干预,以降低高危儿近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
那么,有没有什么工具能够辅助家长对孩子的发育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呢?当然有!
在孩子0-6岁成长过程中,家长居家自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能有效的在早期发现孩子心理行为发育的异常征象,让家长能够及早咨询医生!
测评工具高半米已为各位家长准备好啦~
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即可使用!
以上就是今天的主要内容。孕妈和宝妈需要提前了解一些高危儿的相关知识,才能共同守护宝宝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