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血性脑白质病变:
侧脑室旁3-13mm的白质病变多为缺血性损害
(1)靠近脑室脑白质病变:其供血主要来时室管膜下动脉发出的离脑室动脉,该部位位于向脑室动脉和离脑室动脉交界区,容易受到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导致灌注降低。
(2)深部脑白质病变:其供血主要来自于大脑中动脉滋养动脉,属于小动脉供血,容易受到小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与小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如高血压导致的小血管病变——滋养送买弥漫性纤维透明样变,血管壁增厚,官腔狭窄,导致脑白质供血不足,形成缺血性坏死或白质病变。此外高同型半胱氨酸也是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阿尔茨海默病。
(3)靠近皮层脑白质病变:其位置位于距离大脑皮髓质交界区4mm以内的病变,主要由该部位的供血和白质功能特殊性有关。靠近皮层脑白质存在双重供血,即供应白质的长穿支滋养动脉和供应皮层的短分支动脉,且该区域的白质主要指大脑弓状纤维,其功能主要是连接邻近与远处的闹会,都有别于皮层下脑白质长束纤维传导束。
二、非缺血性脑白质病变:
主要是指脑室旁脑白质病变,位置多位于侧脑室旁3mm以内的脑白质,室管膜下的细胞结构改变可导致脑脊液向脑实质内渗漏,头颅MR显示脑室旁帽状结构和光滑的晕圈形成,这种变化与脑室旁室管膜不连续关系密切,提示了该部位的脑白质病变与侧脑室脑脊液外漏有关,而脑脊液积聚在细胞间隙内在头颅MRFLAIR即可出现高信号。
年龄因素能够影响脑穿支动脉内皮改变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妨碍脑脊液重吸收,而侧脑室前后角恰恰是脑脊液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另外在梗阻性脑积水的患者也可以出现类似的现在,同样反应了脑脊液重吸收导致的白质水肿。
附录: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分级
概述:
脑白质病变(cerebralwhitematterlesion,WML)是一个纯粹的影像学描述术语,在健康老年人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头部MRI和CT扫描时常发现WML,表现为脑室旁(PVL)或皮质下白质病变(DWML)。
WML是指脑室旁白质或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域CT扫描呈低密度或磁共振T2加权像呈高信号的影像学改变。
CT表现:
CT表现:局限于脑室旁区域或延及半卵圆中心的双侧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区(CT值较正常值5~10HU),边界模糊,增强扫描不强化。
CT分0-4级:
0级CT未见低密度区
1级侧脑室前角或后角可见低密度区
2级侧脑室前角和后角均可见低密度区
3级沿侧脑室周围可见连续的低密度区
4级侧脑室周围及放射冠可见低密度区
MRI表现:
MRI表现:
WML表现为侧脑室旁及深部白质区T2高信号以及T1等信号或低信号改变。弥散加权成像可根据新发缺血性WML弥散度增高而区分新旧病灶。
1)围绕侧脑室前、后角以及放射冠异常高信号
2)围绕侧脑室的条状或环形异常高信号
3)深部白质或基底节区点状异常高信号
4)位于白质的斑片状异常高信号
5)弥漫性病变,异常信号融合成片,弥漫分布于大脑白质区。
MRI分为0~3级:
DWML(皮质下白质):
0级:无异常
1级:点状异常高信号
2级:斑片状异常高信号(病灶间有融合趋势)或单个病灶直径3mm。
3级:片状及不规则异常高信号(病灶已融合)
PVH(脑室旁):
0级:无异常
1级:侧脑室额角或枕角帽状异常高信号
2级:侧脑室周围月晕样异常高信号
3级:延伸至深部白质的不规则异常高信号
往期精彩回顾
丨点击→丨新乡医学影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