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雄鑫医疗器械”获取更多优惠信息
脑积水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开颅第三脑室造口和各种分流。开颅第三脑室造口因创伤大,现已少用。各种分流手术中,脑室—腹腔分流术应用最广泛,常见的并发症有分流管梗阻及感染,小儿患者因身材长高还需再次手术换管。采用神经内镜导管套件辅助下行第三脑室造瘘术,可以做到微创、直视手术,避免上述术式弊端,通过造口使脑脊液进入正常循环吸收过程。
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导水管狭窄梗阻性脑积水;
松果体区及颅后窝占位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
禁忌行脑室-腹腔分流的患者,如腹水,腹腔感染等。
2.禁忌症:
交通行脑积水;
室间孔及第三脑室宽度很小,不适于内镜插入操作。
术前准备
1.神经内镜系统。由脑室镜、光源、摄像机和监视器组成。
2.操作器械,包括球囊导管、激光、单极等...球囊导管操作简单、安全和有效,多作为首选。激光、电凝等极可能误伤脚间池内的基底动脉,不建议采用。
3.麻醉体位,采用全身麻醉、仰卧位、头附曲、Mayfield头架固定。
手术步骤
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手术方法:1.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2.取平卧位,头稍垫高,使颅骨钻孔位置处于最高点;3.多取右侧入路,于冠状缝前2.5cm、矢状缝旁开2.5cm处作长约3cm直切口。颅骨钻孔,扩大至直径约1cm,十字形切开硬脑膜,双极电凝烧灼脑皮质表面;4.先以脑穿针试穿侧脑室额角,放出少许脑脊液,确定脑室位置,记住穿刺的方向和深度,再拔除穿刺针;5.将神经内镜循脑穿针穿刺方向和深度,缓慢进入侧脑室,固定内镜;6.使用37℃的林格液或0.9%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术区;7.缓慢移动内镜,找到脉络丛、隔静脉和丘纹静脉。三者汇聚处即为室间孔;8.将内镜缓慢通过扩大的室间孔,进入三脑室,注意勿伤害室间孔周围结构,尤其是穹隆,一旦损伤,会造成严重后果;9.一般造瘘部位选在双侧乳头体之前、漏斗隐窝之后的区域。以钝头球囊扩张导管或显微扩张钳穿透第三脑室底,使其打开一小口,然后球囊缓慢充水扩张或扩张钳扩张,使瘘口扩大至直径5mm以上。通过瘘口可清楚看到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脑干腹面及动眼神经等;10.检查脑室内无出血后,缓慢退出内镜,并向脑室充水,以防气颅及脑皮层塌陷出血;11.以明胶海绵覆盖脑皮层,除术中出血明显者,一般不放置引流管。严密缝合切口。球囊导管套件辅助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造瘘术示意图如下:器械和操作技巧
1.绝大多数神经内窥镜为硬质内窥镜,内窥镜的外径一般小于8mm,否则会造成脑组织和小血管的损伤,以4.5mm(13.5F)和6mm(18F)多见,儿童患者需要3.2mm(9.5F)的外径和。用于造瘘的器械可分为球囊导管、激光射频、单极和双极电凝、水切割、微型钳甚至内镜本身。2.以最常用球囊导管为例:在直视下定位后,先以柔性前开球囊扩张脑组织,再用预定位球囊反复扩张造瘘。采用球囊导管套件行穿孔造瘘,因为导管质地较软,头端钝圆,在穿通过程中遇到血管则会自动滑开,可避免血管的意外损伤。并发症
总体来说第三脑室造瘘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分流术低,5%-7%左右,包括术中静脉出血、基地动脉破裂、术后颅内出血、感染、短暂意识丧失或下丘脑功能低下,大多为一过性。其中最危险的并发症就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破裂引起大出血。为避免动脉破裂大出血,必须根据第三脑室底的实际情况而选用合适的造瘘方法。当三脑室底膜较紧张、不易推动时,钝性造瘘(如球囊导管等)最容易成功。
微侵袭神经外科是当今神经外科的发展趋势,而神经内窥镜手术的逐渐完善和成熟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第三脑室造瘘术是属于“纯内窥镜神经外科”正确的选择合适的脑积水患者,采用良好的手术器械,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来源:文章部分内容摘自王镛斐《神经内镜第三脑室造瘘术(ETV)治疗阻塞性脑积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