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关于岩下窦解剖形态学的研究表明了在岩下窦及毗邻的桥小脑角池进行血管内分流的可行性。所测得的数据为跨硬脑膜脑脊液分流装置的设计和开发打下了基础。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交通性脑积水的传统治疗方案包括脑室腹(胸)腔分流,脑室心房分流以及内镜下三脑室造瘘等。但分流手术存在较高的并发症率。最近,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交通性脑积水治疗方案——血管内分流:通过介入的方式,将分流装置经静脉途径输送到目标脑池附近的静脉窦并穿透硬脑膜,完成与蛛网膜下腔的桥接。这种分流装置模拟蛛网膜颗粒的功能,依靠颅压和静脉压的压力梯度来调节脑脊液的流量。
岩下窦将海绵窦的静脉血引流至颈内静脉,途经含有大量脑脊液的桥小脑角池,为血管内分流提供了良好的解剖条件。本文对不同层面下岩下窦的直径、长度,桥小脑角池深度,岩下窦与局部重要神经血管毗邻以及上述参数随年龄、性别和侧别变化进行详细测量和评估,为介入治疗脑积水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从该机构的伽马刀影像数据库中随机选取,从20-80岁,每隔10岁为一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包括3位男性和3位女性。所有测量基于上述研究对象的1mm以下层厚的T1增强头颅MRI。所有研究对象不存在累及岩下窦或桥小脑角池的颅底、脑干或后颅窝的病变。
测量的参数包括:在颈静脉结节(jugulartubercle,JT)、内听道(internalauditorycanal,IAC)和外展神经入口(CNVI)三个不同横断面的岩下窦直径;在最佳观测面下,岩下窦从颈静脉球分别到JT、IAC以及CNVI层面的长度;桥小脑角池的深度,即岩下窦内壁到脑干表面的垂直距离,同样包含上述三个不同层面;在JT到CNVI的不同横断面中,双侧岩下窦与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的最短水平距离。所有上述参数在OsiriXMD图像软件的三维多层面重建模式中测量完成。
图1.(A)岩下窦走行区尸体局部解剖图(上),摘自TheRhotonCollection,岩下窦走行区T1增强MRI(中)及血管内分流原理图(下)中的岩下窦(蓝色)、桥小脑角池(白色)和跨硬脑膜脑脊液分流装置放置的位置。(B)颈静脉球至颈静脉结节的岩下窦长度(上)和展神经入口层面岩下窦至脑干表面距离测量的示意图。(C)内听道层面岩下窦直径的测量(上)和岩下窦与同侧椎动脉之间的水平距离(下)。4V,第四脑室;CN,颅神经;IAC,内听道;ICA,颈内动脉;JT,颈静脉结节;MC,Meckel’s囊;SS,乙状窦;VA,椎动脉。(译者认为图1(A)摘自TheRhotonCollection的尸体解剖图中的CNV标注有误,经颈静脉孔出颅的神经有CNIX,CNX,CNXI。原标注为CNV的箭头的可能代表CNX)译者的分析正确
研究结果
岩下窦在JT平面平均直径为3.31mm,朝海绵窦方向逐渐变细,在IAC和CNVI平面的平均直径分别为2.81mm和2.27mm。90%的岩下窦的测量直径要粗于1.46mm。在JT平面,桥小脑角池的平均深度最大,达到7.39mm,朝海绵窦方向逐渐变浅,在IAC和CNVI平面的平均深度分别为4.38mm和3.86mm。
注:IPS,岩下窦;JB,颈静脉球;BS,脑干表面;VA,椎动脉;BA,基底动脉
在上述所有测量参数中,桥小脑角池的深度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P0.),自身配对分析发现左侧的桥小脑角池的深度要大于右侧(4.12vs.3.61mm,P0.01),左侧岩下窦至基底动脉的距离要长于右侧(9.72vs.7.79mm,P0.)。侧别不影响岩下窦的直径和长度,因岩下窦在JT平面平均直径最粗,桥小脑角池平均深度最大,JT平面可作为植入跨硬脑膜分流装置的理想位点;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和男性(P0.)与JT平面处桥小脑角池深度正相关,公式为:
DIPS-BS=4.52+[-/+0.(女性/男性)]+0.*年龄+[-/+0.(右侧/左侧)]
研究结论
这项关于岩下窦解剖形态学的研究表明了在岩下窦及毗邻的桥小脑角池进行血管内分流的可行性。所测得的数据为跨硬脑膜脑脊液分流装置的设计和开发打下了基础。尽管最终的手术计划还是要基于个体所测得的参数,但通过本研究数据所得到的桥小脑角深度的预测公式还是可以帮助术者筛选可行血管内分流的交通性脑积水患者。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ZY_JH医师
医院
审校
杨志刚副教授
医院
终审
刘建民教授
医院卒中中心
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硬脑膜动静脉瘘经介入治疗后仍需密切随访脑血管疾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实施指导意见脑深部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