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板浦小镇,从南走到北,从北走到南,数来数去,共有两家兰州“牛肉拉面”馆。
东大街文化站隔壁有一家。新民路也有一家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馆。新民路这家“牛肉拉面”馆,离我家很近。出我家巷口头,往北拐,走二十米左右,即可到达。
说起来,这两家的牛肉拉面馆味道都不错,若硬要像金庸金大侠武侠小说中那样来一场“华山论剑”,我估计势均力敌,难分上下,不分伯仲。
比,似乎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三国演义》中曹植说过:本是同根生。
吃“牛肉拉面”,我一般选择比邻的拉面馆。四个字,方便,快捷。不必要,舍近求远。
兰州“牛肉拉面”,在兰州俗称“牛肉面”。“牛肉拉面”,又叫甩面、抻面、扯面······
何为“牛肉拉面”?顾名思义,就是用手现场拉制而成。“牛肉拉面”这道名小吃的背后,隐藏着一段辛酸的创业故事。
查了一下资料。资料上说,“牛肉拉面”始创于年,创始人是回族人马宝子。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据说,当时,马宝子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了热锅牛肉面,肩挑着沿街叫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的牛、羊肝的汤兑入牛肉面,汤清面精,其香扑鼻,味道鲜美。食客都喜欢他的牛肉拉面。再后来,他开始经营自己的店铺,不再沿街叫卖了,当有食客进店后,伙计马上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免费请客人喝,先让客人暖暖胃。
时间不久,马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声在外。年,由其子马杰三接管经营。经马杰三不断创新改进,“牛肉拉面”终于享誉全国。牛肉拉面馆,目前已在全国遍地开花。
在板浦实验中学食堂干厨师,整日舞刀拿勺,星期一至星期五期间,一日三顿就餐于单位食堂。每逢星期天双息日学校正常休息了,就不得不回家生火做饭。
有时不想生火做饭,就去拉面馆,吃碗“牛肉拉面”换换口味。吃“牛肉拉面”,绝对不是为了省钱,也并非我人懒,主要的原因,妻子现流落淮阴纺织厂打工,儿子则在南京发展,一家三口,家中只剩下我一大老爷们。
休息日回到家,心中就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实在不想做饭,我琢磨着,干脆去拉面馆去吃碗兰州“牛肉拉面”,改善一下生活,消费消费。
我肚量大,能吃,吃“牛肉拉面”,碗一定要大碗。拉面价钱不等,大碗十元,小碗九元。如果要小碗,肯定吃不饱。
拉面馆方向坐西朝东,面积极小,放四五张桌子而己,最多能容纳近十人左右。但绝对干净,整洁,利落。一句话,给人看非常舒坦。别看牛肉拉面馆小,不起眼,可生意却奇好,非常旺盛、红火,时常食客盈门,络绎不绝。
牛肉拉面馆,竖着一块招牌。招牌上书写,兰州牛肉拉面。六个字,字大如斗,远远就能看见。
店门口,放一口大锅。大锅是用来下拉面的。锅门嘴,则放一鼓风机。鼓风机,鼓风用得。
“牛肉拉面”下好后,起锅时,微风吹来,新民路上到处飘荡着浓郁的拉面香味。
一般这样的店,都是夫妻店。可夫妻俩姓什么?叫什么?不得而知。我也不想知道。吃鸡蛋,干嘛非要问是哪只鸡下得。如果问了,岂不是,多此一举。
我是这家面馆的常客。每星期,大约光临一次。
夫妻俩很热情,每次,我还没有走进店门,夫妻俩就满脸笑容,对我打招呼:“来了!请店里坐!”
“老板,来碗拉面,大碗的!”我说。
“好,好,马上就好!”老板点着头,麻溜地拉面去了。
拉面的确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绝活,一门艺术。
拉面是面食中最具特色的小吃,我特喜欢吃,我还喜欢欣赏、观看,拉拉面整个过程。
夫妻俩都会拉面。女人尽管拉得很棒。但我更喜欢看男人拉面。拉面要做得软滑但有韧性,绝非一件易事。
做“牛肉拉面”有讲究,要用最上等的精面粉。先把盐水和碱水和成面,再将软面团抻长,抓住粗面条端,一次又一次地折叠,反复地抻拉,直到抻成一束细面条。
看店老板拉面表演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拉面有一个条件,首先要臂力过人,对力度控制得当,做到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只见店老板挥动双臂,面条便在他胸前翻飞,左溜右转,不一会儿,面团便抻成拉面。看拉面,看得人眼花缭乱,拍案叫绝。
面案上,拉出的面,柔韧绵长,粗细均匀,超级筋道。
兰州“牛肉拉面”非常出名,名副其实的一张名片,堪称地域代表性的特色美食。
“牛肉拉面”条条分明,根根清爽,劲道,吃之前,加上红红的辣椒油,榨菜,碧绿的芫荽,食之,令人胃口大开,一碗吃完,大汗淋漓,浑身舒坦,爽极了······
“牛肉拉面”既好吃,又养胃,养心。假设一下,如果兰州“牛肉拉面”口味差,不入流,早就该打道回府了。要知道,板浦以会吃而闻名于世,这个地方上的人,嘴巴都吃叼了。既然兰州“牛肉拉面”能在板浦小镇站稳脚跟,可见兰州“牛肉拉面”魅力着实不小。
我个人认为,吃兰州“牛肉拉面”是一种享受,看也是一种享受。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看书、写作。侥幸有文章发表。连云港读书研讨会会员、连云港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