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余杭街道凤联社区的张雅仙和两个儿子都是智力残疾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全靠老伴的微薄收入和社区救助。
年老伴去世后,张雅仙和儿子失去了唯一的监护人,社区只得将这一家三口送到位于仁和街道的护理院,但每月1.5万余元的医疗护理费用让社区不堪重负,勉力维持。
今年1月29日,余杭区怡宁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张第一天,张雅仙一家三口被转入托养。“这里设施齐全、护理细心,还能享受政府经费补贴。”凤联社区陈书记由衷地感慨道。
精心照料让残疾人过得快乐充实
在托养中心的活动室内,记者看到了张雅仙一家三口。大儿子阮天宝正贴心地扶着妈妈,小儿子阮天贝则拿出随身携带的全家福照片给记者看。
张雅仙属于重度二级智力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不能与他人正常交流。两个儿子都是三级智力残疾,生活能部分自理,听得懂别人说话的意思,但存在语言障碍,也不能与人正常交流。
“两个儿子都很孝顺的嘞!”听到赵金锁的夸赞声,三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看得出来,这一家三口在“新家”过得很幸福。
确实,张雅仙一家在托养中心享受着精心的照料。他们住的是一个三人间,内有卫生间和空调,24小时供应热水;一日三餐由食堂供应,中、晚餐三菜一汤,每周菜谱由营养师安排;四季服装由托养中心统一提供,并由洗衣房统一洗涤。
从入院人员作息时间表来看,残疾人在托养中心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6:30,起床洗漱,早饭后统一到户外小广场锻炼身体,原地走路、做操、晒太阳;9:30—11:00,在文体活动室打乒乓球、台球、骑运动车,主要是开发智力、增加趣味、康复身体;午饭后小睡一会儿;14:30—4:00,到音康室看电视、电影等,主要是陶冶情操、放宽心境。
此外,托养中心还特意在户外小广场边上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种上番薯、黄豆等蔬菜,让病人们亲手采摘,接触大自然,感受生活的气息。
养医结合打造一流托养专业机构
快乐运动快乐生活
像张雅仙一家这样的案例,在怡宁残疾人托养中心还有很多。这家公建民营的残疾人托养机构由区政府投资万元,占地平方米,设有张床位,专为我区符合条件的精神、智力残疾人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护理。
据中心负责人赵金锁介绍,托养中心实行独特的“养医结合”护理模式,除设置有康复、工疗和生活等功能区,配备残疾人常用的辅助器具外,还设有医院——医院,该院设施齐全、环境舒适,医院股份有限公司选派精神专科医护人员负责专业诊治,有效地解决了部分托养人员的医疗问题。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医护人员与病人家属交流
病友们的绘画作品
目前,托养中心共有24名工作人员,其中有9名医护人员,入托的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病人)有23人。除了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外,该中心还为入托人员提供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服务,下一步还将扩展到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方面的训练。
“秉持‘敬佑生命、谦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亲情化护理、个性化康复、专业化培训和标准化管理,中心将力争打造成为省内一流的残疾人托养专业机构。”赵金锁说。
赵金锁(左)和病友在一起
每个入托的残疾人,背后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所幸在政府残疾人事业的关怀下,都受到了良好的照料。
赵金锁说:“虽然他们各有不幸的人生,但幸运的是,都遇上了好时代。”
不幸人生遇上了这个“幸运时代”
金永泰,今年47岁,家住中泰街道中桥村。他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双下肢发育异常,运动功能完全丧失,为一级肢体残疾;智力发育迟缓、语言障碍,为二级智力残疾,属于重度残疾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金永泰的父亲去世;今年,73岁的母亲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一边是患病的妈妈,一边是残疾的弟弟,金永泰的姐姐心力交瘁。今年6月,走投无路的她只得将弟弟送到托养中心。
刚入托时,金永泰的身体极度虚弱,体重仅剩32公斤,除会吃饭外,其余生活一概不能自理。在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他的食量逐日增加,营养状况日渐改善,两个月后,他的体重增长到37公斤。通过语言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金永泰不仅学会了“阿姨、妈妈”等单词,还能一口气将轮椅车推行20米。听到大家的夸奖,金永泰的脸上不时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现年65岁的周应农,是目前中心年龄最大的托养人员,他的不幸遭遇也足以让人唏嘘不已。
53岁时,他因车祸致颅脑外伤,并导致精神障碍。两年后又患脑积水,引起左手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并致畸形,还切除了两个手指。一再加重的病情使得周应农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依靠女儿一家艰难度日。
今年8月,老周的女儿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让老周的境遇雪上加霜。在当地村委的协助下,家人于9月初将他送来托养中心,不仅解决了这户特殊家庭的燃眉之急,老周也在中心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
赵金锁(左)和病友在一起
托养中心负责人赵金锁,对每个病人都关怀倍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伯伯”。
结束采访时,记者提出为全体病友拍摄一张全家福,“赵伯伯”忙着指挥大家在小广场站好位,保证每个人的脸都能露出来。记者按下快门,定格了病友们脸上流露出的那种满足而惬意的笑容。
真情关爱解放特殊家庭的压力
在采访中,记者偶遇了三对父(母)子,体会到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深情,也真真切切感受到托养中心对特殊家庭在生活上的巨大支持。
种先生来看望因患强迫症入托的儿子小种,看到孩子在医护人员悉心照料下,心情日渐开朗起来,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22岁的潘佳强患有精神疾病,原来在家时老是和父母吵架,还经常一个人骑着电瓶车到处在外面找工作,着实让父母提心吊担。自从小潘来到托养中心,才让潘妈妈的心病解除。
特意从上海赶来的李先生是送儿子入托的,儿子小李患有罕见的唐氏综合症,39岁的年纪智力却只相当于有6-10岁的孩童。比较了多家护理机构后,李先生认为怡宁残疾人托养中心对小李最适合。
嵇国明吉他弹奏《龙的传人》
情亲见真意,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让病人们对托养中心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依赖之情。病人王佳成被家人接回家住了5天,就吵着要回托养中心;多次转院、多次复发的精神疾病患者嵇国明,在托养中心找到了家的感觉,用一曲吉他弹奏《龙的传人》表达无言的感激。
谈起在托养中心的工作,从区卫生部门退休6年的赵金锁感到由衷的欣慰。他说,托养中心解决了特殊家庭的两个难题:对老年病人而言,解放了子女的养护压力;对年轻病人而言,解放了父母的监护压力。“退休以后,还能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帮助弱势群体活得有尊严,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满足。”(文中涉及病友均为化名)
残疾人入托补贴对象
余杭区户籍并持有余杭区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可申请托养补贴。
1、一二级精神智力及肢体残疾人;
2、入住区(怡宁)残疾人托养中心且托养时间为1个月以上的;
3、持有有效期内余杭区民政局核发的以下证件之一:《杭州市特困人员供养证》《杭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证》《杭州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证》《杭州市余杭区城镇(农村)低保家庭救助证》《杭州市余杭区城镇(农村)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证》《杭州市余杭区城镇(农村)困难家庭救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