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如果出现急性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导致急性脑梗死。而持续、缓慢的大脑供血不足,则可以导致头晕、头重、失眠、耳鸣、健忘等一系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严重的还会引发认知功能障碍甚至老年痴呆症。慢性脑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的,正确的治疗往往会获得很好的效果,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常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源自血管变窄在正常情况下,给大脑供血的血管有两套动脉:一套叫做颈动脉系统;另一套叫做椎动脉系统。这两套动脉血管在颅内相互连接,以确保脑部的血液供应。因此,任何原因引起上述给大脑供血的动脉血管管径变小或管壁变硬等,都可以减少大脑的正常供血,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发生。在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是其危险因素);其次,还有动脉炎、动脉狭窄等。
血压异常大脑的血流量与血压的高低有关,一般情况下,随着血压的升高大脑的血流量相应增加,但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如收缩压超过毫米汞柱时,大脑的血流量反而会减少;而当收缩压低于80毫米汞柱时,大脑的血流量则会减少。因此,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大脑的血流量减少,进而不能确保脑组织的正常供血。
血液粘稠医学研究证实,血粘度增高是使大脑供血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脂血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尼古丁、酒精刺激等都可以使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减少脑组织的正常供血。
早期症状慢性脑供血不足发病率高,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因此,如果有下面的情况,说明可能出现慢性脑供血不足,要给予重视,并及时就诊:反复出现头晕、头痛、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有高血压病史或有眼底动脉硬化病史。
治疗方法首先,应祛除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危险因素,如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等疾病。同时,可以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首选阿司匹林,一般用量为50~75毫克/天。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止血小板凝聚成块,对血液循环有好处,有利于脑部的血液供应。也可以选用中药三七、丹参、红花等。
中医药膳中医认为,脑供血不足患者可以通过健脑补脑、养血安神、益脾宁心的药膳来提高大脑及中枢神经的功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丰富的营养。药膳食补:糯米、粳米、粟米、莲子、榛子仁、大枣、黄鳝、蜂乳、桑椹、芝麻等。补益中药:人参、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山药、黄精、灵芝、绞股蓝、葛根等。
改善生活方式首先,要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注意减肥。医学专家提醒: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饮食宜清淡,晚餐不要过饱、过迟;少吃含糖高的食物,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吃蔬菜,特别是萝卜、绿豆芽、韭菜、冬瓜等;多吃含植物蛋白丰富的豆类食物。
加强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跳舞等。运动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不少中老年人在用餐后出现全身乏力、困倦、头昏、心率加快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脑供血不足而造成的餐后低血压症状。为了确保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进餐后最好不要立即活动。在原位小坐一会儿,然后再起来走动。半小时后,则可以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如散步等,正如老话说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文/林中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