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大脑健康加油站”可订阅
医院李柱倪进军
近年来,我们依照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选用以补气活血、化痰熄风为治疗思想的自拟定眩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性眩晕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CCCI诊断标准(分型为Ⅰ型和Ⅱ型)、其主症为眩晕的门诊患者共例。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5例,男24例,女41例,年龄45~65岁,平均5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5年,平均2.1年。对照组57例,男19例,女38例;年龄46~73岁,平均5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4年,平均2.2年。两组均做头颅CT或磁共振成象(MRI)、脑血管彩超和心电图,排除心、脑有关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近藤等()诊断标准
2.1慢性脑供血不足诊断
标准临床表现:
(1)有头重、头晕、异常发麻等自觉症状。
(2)有支持脑动脉硬化的所见,伴有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改变等,有时可闻及脑灌流动脉的血管杂音。
(3)未见脑的局灶性神经体征。
(4)行CT和/或MRI检查确认没有血管性的器质性脑病变。
(5)排除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的上述自觉症状。
(6)年龄原则上大于60岁。
(7)脑循环检查确认脑血流低下。
(8)脑血管造影、颈部等认定脑灌流动脉有闭塞、狭窄病变。
以上项目全部具备即可诊断为慢性脑供血不足,特别是(1)~(5)项为必备条件。
2.2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分型
主要分为:
(1)Ⅰ型单纯慢性脑供血不足。
(2)Ⅱ型慢性脑供血不足+脑实质改变(CT或MRI发现腔隙梗死)。
(3)Ⅲ型脑实质改变(脑梗死及腔隙梗死)+慢性脑供血不足。
3.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
主要症状:头昏、头晕、头重,症状缓慢持久,呈波动性消长;次要症状:心烦、失眠、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
4.治疗方法
治疗组:选用以补气活血、化痰熄风为治疗思想的自拟定眩汤,方药组成:西洋参10g,黄芪30g,全虫8g,川芎12g,胆南星6g,天麻12g,葛根15g,陈皮10g。痰湿甚者酌加半夏10g,痰热甚者酌加黄芩10g,竹茹10g;心悸失眠重者酌加酸枣仁30g,夜交藤40g: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对照组:培他司汀片4~8mg,每日3次口服;脑复康片0.4~0.8mg,每日3次口服;曲克芦丁片0.12mg,每日3次口服。
两组患者均以30d为1个疗程,1疗程结束后观察分析治疗效果。观察治疗期间患者服用的降压药、降糖药物继续服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脑代谢促进剂、脑血管扩张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药物。
5.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1)治愈:主症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2)显效:主症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或减轻;
(3)有效:主症减轻,伴随症状减轻;
(4)无效:主症及伴随症状无改善。
结果
1.两组疗效比较
从表1看出: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为95.4%,对照组为6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在观察期间也未发现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尿常规等异常。
讨论
目前研究认为CCCI能够引起能量代谢障碍、葡萄糖利用减少、蛋白质合成异常、神经递质改变、脑白质损害和神经元缺失等,进而导致脑功能损害,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重、头晕,常伴有失眠、健忘等。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经查阅文献,本病应属中医的“眩晕”范畴,其辨证治疗各家论述颇多,有治以补肾填精为主者,有以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者。笔者从基础研究出发,系统研究了慢性眩晕的中医症状和证候规律,将脑供血不足引起慢性眩晕分为清气不升、痰浊壅盛和肝阳上亢三型进行治疗。
我们通过对另外例CCCI患者的分析发现:清气不升型共例,占46.8%;痰浊壅盛型共86例,占39.1%;肝阳上亢型仅有31例,占14.1%。该组清气不升和痰浊壅盛两型共计例,占总数的85.9%,因而提出中焦气虚、清气不升、清空失养是此类眩晕的主要病机,根据这一结果我们认为可将补气活血、化痰熄风作为慢性脑供血不足型眩晕的主要治则,并自拟定眩汤自治。
该方中,西洋参、黄芪补全身之气,是为主药;川芎、全虫、胆南星活血化痰,是为辅药;更佐以天麻、葛根去清空之风;陈皮引药上行,是为使药。全方共凑补气活血、化痰熄风之效,本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以补气活血、化痰熄风为治则的定眩汤治疗CCCI疗效满意,且只需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即可直接应用,因而便于临床推广。
来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大脑健康加油站已获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