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于颅内和椎管内的肿瘤,以及从远隔部位转移或由邻近结构侵犯至CNS的肿瘤。因CNS功能重要而医疗干预困难,CNS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在我国,儿童恶性脑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白血病,居第二位。对于这类人类难治性肿瘤,如何增加生存率仍是一个挑战。《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发布在即,本期特邀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忠平教授和专委会其他权威专家担任专访嘉宾,讲述神经肿瘤学科在年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学科的未来展望。中国抗癌协会
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
乐问医学:神经肿瘤诊疗方面有哪些研究进展,还有哪些问题?
陈忠平教授:
年国际上多个地区、国家的学术组织,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神经肿瘤协会(EANO)等,都制定或者更新了神经肿瘤领域的指南或者共识。目前,在包括中国抗癌协会的学术团体以及一些大型的医疗中心多学科团队(MDT)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对指南/共识也进行了推广、解读,极大的促进了神经肿瘤诊疗的规范化。当然,在对指南的具体执行过程当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特别是在多学科协作方面,有些流于形式,存在区域的不均衡,还待具体的细化落实。乐问医学:目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
朴浩哲教授:
对诱导治疗有效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巩固治疗可以为疾病提供更深层次的缓解。巩固治疗的方式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的大剂量化疗、全脑放疗、大剂量阿糖胞苷±依托泊苷方案化疗、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对于身体虚弱的患者来说,口服药物的维持治疗是另一种选择。但超过20%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一线治疗无效,约半数患者在10到18个月内复发。目前大剂量甲氨蝶呤是全身治疗的基础,但手术、其他联合方案和放疗的作用仍有争议,关于最佳诱导治疗方案仍没有达成共识。乐问医学:垂体肿瘤的治疗有什么新发展?
刘丕楠教授:
垂体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之一,对它的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重点内容。垂体是一个神经内分泌器官,在临床症状上首先会引起内分泌功能的紊乱,而由于垂体肿瘤本身的占位效应,引起邻近组织的受压,还会导致视力的受损,下丘脑功能的紊乱,以及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积水等等。由于垂体瘤会引起比较复杂的临床症状,所以针对垂体瘤的治疗,涉及到的内容也很多。
近年来,随着对垂体肿瘤这个疾病的研究的深入,我们在组织病理学方面,对肿瘤不同谱系来源有了新的认识;手术解剖研究上,对垂体周围结构的精细解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包括对各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针对垂体肿瘤的药物的研发和改进;包括在放疗,以及立体定向放疗技术和方法的改进等等,使得垂体瘤的整体治疗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乐问医学:垂体腺瘤的遗传学进展有哪些?
段炼教授:
近年来,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s)和生长抑素受体配体(SRL)在PRL瘤和GH腺瘤的治疗中获得了很好的应用。在治疗库欣病的药物临床试验中,也已经开发了抑制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合成的新药物。另有几种抑制垂体ACTH水平和阻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新型药物也处于研发中。
无论是作为一线治疗还是辅助治疗,药物在垂体腺瘤的治疗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药物治疗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