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血糖低于正常时,有些患者会出现明显症状,有些患者症状轻微,有些患者则完全没有症状。无症状性低血糖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其原因可能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有关。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由于低血糖发作时无任何先兆,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状态,因此非常危险。对这类患者,一定要加强全天候血糖监测并且血糖控制不宜过严。
一次严重低血糖带来的坏处往往会破坏掉长期维持血糖正常水平带来的益处,因此预防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低血糖的原因:一、降糖药物
用量过大、用药后没有及时进餐是常见的原因。
二、进食量不足
合理的膳食调理是必须的,是控制血糖的必要条件,但过分地限制食物的摄入、不规则或延迟进食,则易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
三、体力消耗过大
适当的运动或体力活动可以促进机体代谢,增强心血管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糖尿病症状的改善,并能减少并发症。但突然加大运动量(剧烈的活动或劳动)或变更运动时间,可使萄葡糖消耗过多而诱发低血糖反应。
尤其是接受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因血流加速,胰岛素吸收增多,血中胰岛素浓度上升,使肝糖释放减少,更易致低血糖。
四、进食量、运动量、降糖要药物量不匹配
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常出现进餐后期(约餐后3~5小时)发生低血糖,因为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延迟,进食后3-5小时胰岛素分泌才达到高峰,与饮食不同步,从而出现低血糖。
五、血糖控制过于严格
由于存在个体化差异,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控糖标准,要根据自身情况设定控糖目标,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
六、肝肾功能不全
肝肾功能不全可影响药物代谢及清除,使胰岛素排泄延缓,口服降糖药半衰期延长,导致降糖药物在体内蓄积;
老年人往往有隐性的心、肾功能不全,且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其临床症状不明显,常被误认为是老年性改变。
因此,老年人要慎用磺脲类药物,且要注意药物剂量的个体化,时刻警惕有无低血糖发生。
低血糖的应对方法对低血糖的救治需要争分夺秒,建议糖友遵循“三个15”原则:
第一个“15”对有吞咽动作和意识清醒的糖友,应立即口服15克含糖食品,如:3-4块方糖、半听可乐或者三块苏打饼干等,因为这类食物中的糖可以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从而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
发生低血糖时,不推荐食用新鲜水果来纠正低血糖,因为新鲜水果中含果糖较多,而果糖的升糖指数低,且新鲜水果中的纤维成分会影响其糖分的吸收。
特殊药物,特殊对待:
当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的糖友,在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昏迷时,甜食是不能纠正低血糖的,需应用葡萄糖纠正。
应及时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因为碳水化合物(主要指各种粮食)只有在消化酶(即a-糖苷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的单糖和双糖才能被肠道吸收,而a-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可以抑制肠道a—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吸收,使之不能迅速升高血糖。
(2)当患者意识不清陷入昏迷时,不可进食,应紧急与医生联系,采取静脉注射葡萄糖治疗。
第二个“15”经过口服含糖食品后,等待15分钟,大部分病人的症状会缓解。
第三个“15”如果等待15分钟过后,血糖仍然低于3.9mmol/L,应再给15克碳水化合物,并尽快就医。
避免低血糖的方法:
(1)提高识别低血糖的能力,发现“苗头”及时救治;
(2)做到健康饮食、生活规律;
(3)运动前后监测血糖;
(4)正确选择降糖药物;
(5)规范注射胰岛素;
(6)常测血糖;
(7)尽早就医;
(8)随身带急救卡片及加餐食品;
(9)抢救低血糖不要慌张,心要细,动作要快。
大家在日常控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低血糖的发生,按照科学的方法控制血糖。
往期回顾
贫血吃点啥好呢?
千磨万砺愈坚韧,栉风沐雨护理人——护理部
妈妈把手指放进孩子嘴里,被孩子咬疼,忍不住大叫
文字:朱云峰
编辑:宋鹏翀
美编:弥庆宇
责任编辑:段桂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