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排毒汤中包含着四个经方,之前为大家介绍过五苓散和麻杏石甘汤,今天我们来说说其中的另一个经方——小柴胡汤。从古至今,这个经方备受医家青睐,常将其用于临床,而且许多医家还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拓展出更多的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到底有何厉害之处?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半升。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邪入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就要从外出,柴胡能从少阳而达太阳,半夏能提阴气上升,则阴阳相济,故有除病祛邪之功。少阳病属火病,又有黄芩以解气分之火热。参、枣、草能强壮脾胃,脾胃壮则可使病邪由内而达外。再有生姜能发散宣通,诸药合用使病邪由内达外。
1.肝胆寒热错杂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数,或脉沉紧。
2.常用于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炎、附睾炎等属于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者。
3.小柴胡汤因仲景一句“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成为临床广泛运用之方,中医界时有某位医家因为善用柴胡而被称为“某柴胡”,李赛美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说:“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当你辨证无处下手之时,即是不清不楚之时,投与小柴胡汤常可见意想不到之疗效。”
4.体质要求: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满、乳房胀痛、结块等。胸胁部苦满感或有压痛,易于恶心呕吐,易患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胶原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多反复往来,容易慢性化。
5.唐医易先生临床运用扩展经验
(1)半身麻木:本方加川芎、当归、桂枝。(2)半身疼痛:本方加川芎、当归。(3)半身出汗,半身无汗:本方加川芎、当归等。(4)斜视(视物倾斜)、复视:本方加菊花。(5)头部两侧并波及前额及颠顶痛:本方加川芎、白芷、当归。(6)腰腿痛(属少阳经循行部位者):本方加桂枝和活血化瘀之品。(7)呕逆:本方加陈皮、竹茹等。(8)真心痛(心绞痛):本方加附子、当归、川芎。(9)胁痛:本方加当归、川芎、郁金、香附。(10)胸肋痛(肋软骨肿痛):本方加川芎、当归、丹皮、青皮、陈皮、金银花、蒲公英。(11)月经不调:本方加川芎、当归。(12)髋骨痛牵引大腿、小腿外侧至足踝:本方加红花、桃仁、川芎、当归、桂枝。(13)脑积水:本方去黄芩,加茯苓。(14)眩晕(高血压):本方加茯苓。(15)偏头痛:本方去人参,加桂枝。(16)早期面瘫(面神经麻痹):本方去人参,加桂枝、葛根。(17)面侧部肌肉抽搐:本方去人参,加桂枝、葛根。(18)急性中耳炎:本方加栀子。(19)牙痛:本方去人参,加桂枝、葛根。(20)齿龈肿痛:本方去人参,加桂枝、葛根。(21)经期抽风:本方去半夏、黄芩,加天花粉、芍药、葛根,倍人参。(22)痰火核:本方去人参、大枣,加桂枝、玄参、浙贝母、牡蛎。(23)腮腺炎:本方去人参、大枣,加桂枝、玄参、浙贝母、牡蛎。(24)乳腺炎:本方去人参,加桂枝、全瓜蒌、黄连。(25)肝脾肿大:本方去大枣,加牡蛎。(26)奔豚气:本方去人参、黄芩,加桂枝、茯苓。(27)赤白痢疾:本方去人参、黄芩,加桂枝、白芍、茯苓、木香。(28)黄疸:腹痛者,本方去黄芩,加白芍;若发热重者,去人参,加桂枝。(29)百日咳:本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1.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都可以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目眩。小柴胡汤证是少阳证,无阳明证,故而无腹痛拒按等阳明内热症;而大柴胡汤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证,必有腹痛拒压、大便燥结等腑实症状。2.小柴胡汤与柴胡加芒硝汤:小柴胡汤证属于少阳证;而柴胡加芒硝汤证是少阳证即将进入阳明证,故而病情较小柴胡汤证重,但比大柴胡汤证轻,介于二者之间,为中气虚弱,已经成实而尚未全实者。低热案(李克绍医案)
张某,男,50岁。年初夏,发低烧。在楼德治疗无效,返回济南。西医检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每日只注射盐水、激素等药物,治疗两个月,仍毫无效果。该院西医某医师邀余会诊。患者饮食二便均较正常,只是脉象稍显弦细,兼微觉头痛。《伤寒论》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胡每剂用24g,共服2剂,药后低烧全退,患者自觉全身舒适。该院有的医师还不相信。结果过了三天,患者病愈,已能上班工作。足太阳膀胱经上有一个穴位,部位与肺脏相应,为调补肺气常用穴位,它就是肺俞穴。这个穴位为何能调补肺气?除此之外,它还有哪些作用?能治疗哪方面的疾病?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穴位。
中医学所指的肺,不完全等同于西医解剖中的肺脏。除了主管呼吸、开窍于鼻、系于咽喉的功能作用之外,还与皮毛相应,主毛孔的开闭和汗液的排泄并且还与大小便的形成和排泄有关(与大肠相表里,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肺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部位与肺脏相应,为肺的背俞穴,故名。
1.定位取法
上背部,第3胸椎下(平两侧肩胛冈脊柱缘水平连线,也即身柱穴)旁开1.5寸。脊柱与肩胛骨内侧缘为3寸,肺俞即在脊柱与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
2.治疗作用
全身要穴之一,宣调肺气、止咳平喘、宣通鼻窍、祛风止痒、通调水道及腑气。其治疗作用除了呼吸系统的病症之外,还涉及皮肤病症、汗液及大小便的排泄障碍等方面。
01呼吸系统病症伤风、感冒、咳嗽、哮喘、咯血、百日咳、胸痛、胸闷、肺炎、肺结核、肺气肿、鼻炎(肺开窍于鼻)、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肺系于咽喉)。
呼吸系统病症是肺脏本身的病症,也是肺俞治疗作用的“本职工作”所在。寒证用灸法、拔罐,热证用清法(皮肤针刺血),虚证用补法(轻刺激、艾灸),实证用泻法(强刺激、刺血)。不过,背部俞穴的主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基本上都是以慢性虚弱性病症为主的。
02胸背部病症胸背疼痛、胸膜炎、胸背软组织损伤、神经痛。
03皮肤病症皮肤瘙痒、荨麻疹、痤疮、带状疱疹、皮肤感觉异常等多种皮肤病。
中医学认为,肺合皮毛,皮毛必须在肺的津液滋润下,才能够润泽、滑腻有弹性;同时,皮毛只有肺气的充养,人体的卫外之气才能强大致密,不易受外邪侵扰。
各种皮肤病以及美容保健也当从肺论治,主要配风池(后枕部下、两侧凹陷中,入发际1寸)、风门(肩背部第2胸椎下旁开1.5寸)、曲池(屈肘,肘横纹拇指侧纹头端)、合谷(手背第1、2掌骨之间、略靠第2掌骨中点)、血海(膝关节髌骨内上缘上2寸)、太冲(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等穴,以行气活血、祛风止痒。
04其他病症自汗、盗汗、骨蒸潮热,大便不爽或便秘,遗尿或小便不利、水肿、糖尿病、小儿缺钙、发育不良。
肺合皮毛,主毛孔的开闭和汗液的排泄。皮毛也只有肺气的充养,汗孔的启闭才能调和自如,从而对体温加以调控。自汗是人在没有睡眠状态下动不动就容易出汗,提示肺气偏虚,应以肺俞配大椎、风门、足三里,用灸法补益肺气、收涩敛汗,配合内服玉屏风散(黄芪20克,防风、茯苓各12克)。盗汗是人在睡眠情况下出汗,提示肺阴虚、肾阴不足,应以本穴配肾经的太溪(足内踝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凹陷中)、复溜(太溪穴上2寸)、涌泉(足底不连脚趾的前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交点)等穴,指压和皮肤针轻、中度叩刺,以滋养肺肾之阴、养阴敛汗。骨蒸潮热属于肺肾阴虚之重症,当以肺俞配合鱼际(手掌大鱼际边缘中点)、涌泉、然谷(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重力指压和皮肤针重度叩刺(可出血),以清虚火、除骨蒸。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有一种大便不爽或便秘,并非胃肠道火热之邪过盛造成,而是缺少一种动力,无力排便。这就需要宣通肺气以助排便,可用本穴配膻中(两乳连线中点)、足三里穴。
肺还有“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排尿功能,对遗尿或小便不利、水肿有一定治疗作用。可用本穴配列缺(掌面腕横纹与腕背横纹交点上1.5寸的高骨骨缝中)、气海、照海(足内踝下凹陷中)等穴,指压按摩、针刺、艾灸均可。
至于糖尿病,中医学称之为“三消证”(上、中、下三消),与肺的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上消证”,以口渴多饮为主症。治疗当配用廉泉(下巴颏与喉结连线中点)、胰俞(第8胸椎下旁开1.5寸)、照海、涌泉等穴,以指压、皮肤针叩刺为主,不宜施灸。
05肺经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如上肢内拇指侧(即肺经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出现的红肿、疼痛、抽搐、麻木、痿软无力、瘫痪、肌肉萎缩等。
如果沿着肺经循行线疼痛的肩周炎,可以用肺俞加上2~3个局部穴施治。
3.操作方法
由于背部比较宽敞、平坦,所以此穴指压、按摩、艾灸、拔罐、刮痧、皮肤针叩刺或皮肤滚针滚刺等各种刺激方法都可以酌情选用。肺气虚、肺有寒平时很容易伤风感冒的人,特别适合用灸法。除了单用艾条悬灸之外,更可以用大型艾灸器连同督脉的身柱穴和双侧的肺俞穴一同施灸(治肺结核多用隔蒜灸)。拔罐既可一侧单穴坐罐,也可以双侧横向推罐。无论何种操作方法,每次以10分钟左右为佳。肺热(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咳嗽黄痰、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者忌灸。
欢迎加入悟石书院書畫聯盟平台!
常为新的岁月,
见证文艺的火光,
我们在一起。——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