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然而一则新闻的出现,却让这个日子变得非常讽刺。4月23日,黑龙江一名4岁女童被虐待殴打至脑震荡,目前还在ICU里,处于昏迷状态。
孩子浑身上下都是伤:身上被烟头烫伤、嘴唇被剪掉、鼻梁被打骨折、多器官衰竭、脑积水、贫血、营养不良……光是看就让人心疼不已。
右滑查看图片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虐待殴打孩子的人,竟然是她的家人。
知情人士透露,孩子原本和老人一起生活,去年10月离开家,和生父、继母生活在一起。
孩子4月不止住了一次院,4月22号出院后,早上7点多又被打,她的神志上也开始恍惚不清。
邻居证实说,自己多次听到孩子被体罚、关在门外,哭得撕心裂肺。
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右顶部软组织挫伤…
简直丧心病狂
你或许想问:为什么没人曝光他们?孩子的亲妈不管吗?孩子不会告状吗?
孩子之前住院时,父亲和继母统一口径:
“孩子有自虐倾向,伤痕是跳舞摔的。”
虽然谎言十足蹩脚,由于缺乏证据,别人也无法怎么办。
第二次住院,善良的人们实在看不过去了,他们把孩子照片发到网上求助,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这才让恶行曝光于世。
起初,舆论一边倒指责继母。
继母去年3月和生父相识,9月举办婚礼仪式,没有领证。
事情曝光后,继母曲某某承认自己虐待、殴打孩子,目前已被警方刑拘。
警方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发泄不满,她多次用拳头殴打、开水烫、抓头撞墙等方式攻击孩子。
4月23日早上,孩子把排泄物拉在纸尿裤里,她抓住孩子的头在卫生间门上撞,直撞得孩子翻白眼昏迷过去。
图片来自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建三江分局警情通报
她坦白说自己趁着孩子生父不在的时候,打的孩子,孩子生父并不知情。
但她接下来的话语就很迷了:孩子昏过去后她不知道怎么办,就给生父打电话。
仅这一个举动,就足以看出孩子父亲早就知道她殴打孩子,而且一度帮她隐瞒事实、收拾善后。
如果他当真护着孩子,继母怎么敢给他打电话,告诉他孩子被自己打晕了?
不排除因为害怕承担法律责任,把所有的锅都扔给继母的可能性。
为了撇清关系,他对警方说:
“我是孩子的生父,怎么可能打她?”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今天警方又发布了一个公告:生父也涉嫌故意伤害罪。
比起毫无血缘关系的继母自私的坏,亲生父亲的冷眼以待更让人心底发寒。
亲生的女儿啊,多次用手、数据线、扫帚打她,怎么下去手?
如果继母虐待孩子,属于人品败坏,生父纵容虐待、甚至参与殴打孩子,简直天理难容了。
从孩子的身体状况上可以看出,她存在营养不良和贫血,可想而知不但遭受着肉体的虐待,日常的生存需求也没有被照顾。
继母和生父两个人,用实际行动摆出一个态度:
我就是不养这个孩子,她是个累赘,我看见她就烦。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住过来半年了,既然生父不想养孩子,为什么不还给孩子的生母,让她抚养呢?
孩子的生母知道孩子情况后,立刻来到孩子身边陪着她,什么都不计较只想把孩子治好,看得出来对孩子是充满感情的。
孩子生母坦言,自己经济实力不足,要供养父母和弟弟,一家人经济非常拮据,未来怎么抚养孩子还是个问题。
从孩子的伤痕来看,这半年里她过得非常糟糕。
如果生母期间见过孩子哪怕一面,她一定会知道孩子生存出了问题。
也许她真的不知道,又或许是知道了却不干涉。无论哪种情况,都足以让我对这个生母产生怀疑。
这并不是恶意揣测,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夫妻离婚后,谁都不想养孩子,法院把孩子判给父亲,父亲为了把孩子丢给母亲,经常掐孩子的胳膊,指使孩子去跟妈妈诉苦。
妈妈想要控告父亲,奈何没有证据,也没钱打官司,只能把孩子接回家。
月薪三千块,没有买保险,外婆瘫痪在家,孩子妈妈的压力非常大。
而孩子的父亲经营公司,月入数万,摆脱孩子后成了黄金单身汉,立刻找了个新女朋友,过上潇洒的好日子。
回到生母身边,孩子的境况也没有好转。
由于家境贫困,母亲经常指使孩子去找父亲要钱,要不到就会斥责、殴打他。
现在孩子已经成年,有自己的家庭,母亲垂垂老矣,时常在街头拾荒;父亲长期住院,他一次也没去探望过。
我母亲认为他不孝顺,放着生母生父不管。
但我认为,经历过那样的童年,即使他对父母无情无义,我也很是理解。
毕竟漫长的童年时期里,他也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对他如此无情,或许他哀求过父亲帮帮自己,也哀求过母亲别再打了。
彼时的他绝对想不到,成年人失去理智的愤怒状态,并不会因为一点点同情就克制;
成年人龌龊的阴谋,也不会因为一点点眼泪就收手。
《犯罪心理学》将父母对子女的敌意和杀意,列为一个单独的章节,里面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研究结果:
没有证据表明,新生儿出生28天内杀死孩子的母亲,有严重的心理或者精神障碍。
存在这样的母亲,她们在厕所里把孩子生下来,杀死后扔掉,休息两天继续唱歌跳舞逛街约会,心情一点也不受影响。
但如果孩子大于28天,杀死子女的父母就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存在人格扭曲和心理障碍。
其中杀死子女的男性人格,更可能邪恶和残忍。
图片来自电视剧《重案六组Ⅱ》
无论是否存在人格问题,父母虐待、殴打、伤害孩子,都是不可饶恕的犯罪行为。
说到“噬子”,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上不曾消失的恶习。
去年6月,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男子琼斯,因为杀死五个孩子被带入法庭。
别人眼里的他温厚老实,工作光鲜高薪,谁也没想到他会因育儿压力,亲手打死了一个孩子,掐死四个孩子。
杀死孩子后,琼斯带着孩子的尸体旅行一星期,最后将他们肢解、锯碎,手段极其残忍。
这件事看似丧心病狂,其实背后藏着压抑、邪恶的“噬子”冲动:
这种“噬子”不是一时失手,而是出自本性中残暴敌意的一面。
琼斯也有一个悲惨的童年:琼斯常常遭遇虐待,母亲把他浸泡在冰水里,给他吃泻药……只有更狠。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琼斯的攻击性很强,人格渐渐扭曲。
在法庭上,琼斯前妻请求宽恕琼斯,不要判他死刑。
琼斯的前妻认为,死去的孩子依然爱着父亲,为了孩子,她希望悲剧的链条到此终结,琼斯能够感到自己被爱着,整个家族以此得到救赎。
如果琼斯的前妻了解心理学,她会知道:
即使她能够让琼斯学会抑制攻击欲望,藏在人格里的暴虐和兽性,依然会使他的下一代重蹈覆辙。
除非琼斯能够靠自己斩断悲剧链条,任何人的帮助都是徒劳的。
“噬子”是人性最丑恶的一面,无论再悲惨的童年,再善良的宽恕,都掩盖不了他人格中邪恶和残忍的事实。
回到案件本身,问及殴打女童的理由,继母说,是因为她调皮多动不服管,而且经常大小便失禁。
这些都是浅层理由,更深层次的理由是:因为女孩毁了自己的好日子。
费什巴赫将攻击行为分为两种:敌意攻击,工具攻击。
前者是感到挫败和愤怒,要让对方吃点苦头;
后者是有所图之物,为此不惜伤害他人。
但现实中,两种攻击行为常常混在一起。
有些持学习观点的生物学家认为,一些动物从基因上就有攻击的倾向,但人类是从社会环境中学到的。
继母年龄28,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男人,还没有领到结婚证,就担任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心里不免对(看护)孩子有敌意。
但她不会一来就把孩子打成脑震荡,因为她忌惮孩子的亲生父亲,也承担不起法律责任。
正常情况下,她会有所顾忌。
按照这位生物学家的说法,继母的敌意是出于本性,那么攻击性与环境脱离不了关系。
如果不是发现即使自己狠命打孩子,也不会被抛弃,不会被惩罚,丈夫甚至还愿意帮自己善后。
她怎会一而再再而三,用殴打虐待的孩子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越打越重,把后果完完全全抛在脑后。
女童事件,继母只是坏,恶毒的是生父。
从这个男人的面具底下,我看不到人情味,只看到十足的冷血和无情。
精神分析认为,人性倾向于有攻击冲动,之所以平安无事,是因为有抑制和自控机制,帮助人类调节情绪。
一旦抑制和自控过程出现问题,比如长期处在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里,内心挫折感强烈、愤怒能量持久不下,或者处于被支配的弱者地位,无法宣泄情绪。
攻击倾向就会变得很强,并且因为长时间的观察和摸索,从原始的攻击欲望,升级为经过思考之后的攻击行为。
就像动物从不掩盖自己的捕猎冲动,有些人只能通过攻击才能获得满足。
养过猫的人会知道,猫妈会因为小猫身上有陌生的气味,把它丢掉;
还有些哺乳动物惊吓混乱后,会攻击、吃掉自己的孩子。
人类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认为,孩子不该由自己抚养,他会恨孩子;如果父母自身情绪很糟糕,他会攻击孩子。
只不过人类有理智和头脑,知道“虎毒不食子”的道理,宁可压抑也不愿伤害孩子,或者为伤害孩子感到内疚。
可畜生不知道。
这社会鱼龙混杂,有的人是父母,有的人是畜生。
不是每个孩子都足够幸运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当有“噬子”新闻发生,不妨冷静下来,理智的看看这些父母的嘴脸,认清楚他们的真面目——他们就是你和家人、孩子,这辈子都要远离的人。
父母之于孩子,是一生一世的缘分。
如果生下来,请务必善待。
关于作者: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文章首发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