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喝茶吗?看看手里的杯子你够了解它吗?这小小的杯子是文化,是传承,是历史,千年沿革随时代而变发展至今,今天就请你了解茶杯进化史。
汉晋耳杯,汉代饮茶风渐兴,此时较为出名的茶杯为耳杯,又名羽觞,就是当年兰亭修葺时,王羲之写曲水流觞用到的杯子,木胎漆器的耳杯,自溪水上游顺流而下,随机停在落座于河渠两旁的茶客面前,谁能饮下这杯幸运水,谁便加上了去灾除祸的吉祥buff。
唐茶瓯,唐代茶文化盛行,人们采用煎茶的方式吃茶,把茶饼碾成粉末,加入葱,姜,盐等调料在水中煮沸和喝汤没什么区别,为了吃茶方便这一时期的杯子多为广口,容积也普遍偏大,简而言之像碗,茶瓯是唐代最典型的插茶具之一,分为玉壁底,花口两类,玉壁底的茶瓯口沿薄平且外侈,底壁宽厚足圈较浅,另一类花口口沿常为五瓣花型,腰腹压印成五瓣瓜棱腹,足圈微微外撇,满载滚烫茶汤的瓷杯难免烫手,唐人便在杯下加个托盘,这也算是后世盖碗的前身了。
宋代盏,到了宋朝斗茶之风盛行,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人人皆以品茶,斗茶为风尚,将茶末碾碎,调和成膏状后放入茶盏,接着一边注水一边以茶筅在茶盏中持续搅动,直至泛起白沫,黑翻茶盏利于观茶色,便于看茶沫是直观反映斗茶结果的最佳器物,而它便是后世建盏的由来。
元代高足杯,马背上的民族热情豪爽,删繁就简了他们直接将晒干的茶叶扔进水中熬煮,得到的茶汤不但能缓解口渴,还透着丝丝醇香,而高足杯在元朝才得以流行,蒙古人发现此杯便于在马背上唱饮时持握,无论是大规模迁徙还是征战沙场,马背上总是少不了这款高足杯。
明代压手杯,明代茶道技法,走的是返璞归真,随泡随饮之路,饮茶方式的革新,也让一批适合冲泡茶,便于鉴赏茶汤的茶器兴起,明永乐压手杯出道即巅峰,期外撇的口沿压在手的虎口处,下坠的杯身落在掌心里称手感十足,敞口的造型易于观察茶色闻茶香,加厚的胎体,加高的圈足,延缓了背身的导热速度,茶汤不烫手也不会凉的太快,不愧是永乐帝,融合历代茶客的心头好,乃造成此物。
清代盖碗,清朝的饮茶习惯简约淡雅,依旧是主流,但与其它茶器相比,盖碗尤受清朝人喜爱,成为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由盖,杯,托三部分组成的盖碗,集泡茶,品茶于一身,上盖不但可以防尘,撇口,茶托的设计也避免了手被烫伤,极其方便,八旗子弟左手提鸟笼,右手拿盖碗好不快活。
当代玻璃杯,当代人的标准也很简单干净透明方便观察茶的状态,那没有比玻璃杯更合适的了,干净又透彻实用又美观,光滑的表面利于清洗,不易留下茶渣及污垢,而且烧造成本较低的它大多数人都消费得起,玻璃杯正是普罗大众最常使用的茶杯,茶杯形形色色,当代的我们可以用建盏,可以用高足杯,可以用盖碗品一口茶,丰富闲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