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知道孩子的父母性格在心理上的分型有四大类
涉及到这个问题,大多会以美心理学家DianaBaumrind通过自然观察、家长访谈等研究方式,根据父母在纪律要求、情感付出、沟通方式、预期程度四个方面的不同,将父母划分为四种类型为准: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忽视型。
比如一个小测试,就能帮你了解自己是哪一型。
你正在厨房忙碌,忽然听到客厅里有玻璃破碎的声音,跑过去一看,孩子打碎了一瓶很贵的酒,你会怎么做?
专制型父母会首先批评、惩罚,让孩子记住教训,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
权威型父母会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解释这件东西的重要及该如何对待易碎品,也可能小有惩戒,比如让孩子回自己房间待会儿;
放任型父母会告诉孩子“没事没事、下次小心”,却很可能忘了说如何“小心”;
忽视型父母会回避这件事,让孩子走开,自己收拾打扫,不理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自己消化这件事带来的冲击。
父母对孩子要求和回应的不同,是四型父母划分的基础。
专制型父母:高要求,低回应。
这种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严格遵守他们的指令和规矩,会对孩子的不服从进行惩罚,且拒绝解释定规矩的原因。如果孩子问,他们就会说,“我的要求就是理由”。这类家长要求很高,基本不理会孩子的要求和情感。
权威型父母:高要求,高回应。
这种父母也会为孩子的行为设定明确标准并监控其执行,不过他们比专制型父母更民主一些,他们会回应孩子的要求、情感、问题。如果孩子没能达成父母的期望,这类父母会更加宽容地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味惩罚。这种父母有主见,但不是侵入和限制型父母,他们的教育方法是支持性而非惩罚性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主见、负责任,并能自我调节。
放任型父母:低要求,高回应。
这种宽容的父母对孩子要求很少,对孩子的成熟度和自控力都预期较低。他们很少管教孩子,尽力为孩子提供帮助,避免对抗,有时也被认为是溺爱的父母。这类家长同孩子沟通很多,扮演朋友的角色超过父母。
忽视型父母:低要求,低回应。
这种父母只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跟孩子的生活处于脱节状态。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性格未来有什么联系继,众多心理学家对父母的四种类型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了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性格养成之间的联系。通常,专制型父母养育的孩子都孝顺、能干,但这样家庭的孩子普遍幸福感低、社交能力差、自卑。权威型父母养育的孩子长大后大多幸福、成功、有能力。放任型父母养育的孩子,通常幸福和自律程度都比较低,与领导、权威相处会有问题,同时,通常倾向于在学校表现糟糕。忽视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排名最低,这种孩子通常缺乏自制力,自卑,和同龄人相比能力不足。
儿科专家眼中的家长类型又都有几类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各方面条件都相似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却会逐渐形成不同的性格,这除了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外,可能是由于“家长类型”造成的。许多家长怪自己的孩子太自私、任性,或是太内向、老实,或是骄横、孤僻、冷酷.....长可以观察一下,看看孩子的不良性格中有无自己的影子。
支配型或强迫型这类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常从自己的意志出发,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和愿望,处理问题用命令和强制的手段。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顺从、懦弱的性格,缺乏自信心,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打骂和体罚,孩子还会变得冷酷、残忍,对父母支配的各种事情感到厌倦、反感,甚至会形成恐惧的条件反射,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极为不利。
保护型这类家长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一切事情大包大揽,包办代替,甚至连孩子将来的路都铺好了。这样反而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孩子养成盲目服从、懦弱的性格,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在智力发展上进展缓慢,缺乏创造性。
溺爱型这类家长从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又称为“顺从型”,独生子女家庭较为多见。在这类家庭中,孩子是全家的中心,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说-不二,--切围着孩子转。他们对待孩子的特点是娇惯、迁就、宠爱,一切由着孩子的性子,使不少独生子女养成任性、自私、骄傲、嫉妒的性格。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许多缺点,如挑食、偏食、挑剔衣着、好吃懒做、生活能力差等;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任性、虚荣、骄傲自满等。
自我型这类家长虽然为数不多,但也不可忽视。这种类型在一些专业人员和知识分子中较为多见。这些人事业心强,进取心强,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工作和业余学习上,无暇顾及孩子。这种家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帮助、教育,容易产生内向、孤僻、冷漠、消极的性格,使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在诊疗过程中,特别是慢性疑难顽疾类相当长时间的治疗过程里,在与疾病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父母与医生、专家及弼臣儿医平台护理人员的配合度和挑战自我改善自我的意识与行动力等起着极为重要的因素。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坚持学习护理知识,付诸实践;放下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观察孩子的言行,了解背后的动机,与此同时,觉察自己,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先向着那个方向努力。信赖我们的本能,就是信赖心智模式潜移默化、天长日久的涓滴改进,必将对自己、家庭、孩子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养儿非一日之功!配合治疗和医养育儿更是如此。因此,放宽心,慢慢来。言传不及身教。而身教不只是父母外在的言谈举止,更是内在的心智模式。
*部分内容摘录于刘昌艺教授著《青少年健康四季》ISBN:0
怕孩子生病?找弼臣儿医!中医儿科之父|刘弼臣教授
刘弼臣教授,新中国中医儿科奠基人、著名中医儿科临床家、当代儿科学术带头人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顾问、终身教授、研究生导师,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北京市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医调肺学派及少阳学说创立者。刘弼臣教授历经数十年临床总结,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式为“抽动症”命名并建立临床诊疗及教学体系;并因大量有效治愈中重度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妥瑞氏症)、重症肌无力、病毒性心肌炎、紫癜、癫痫、脑积水、川畸病、情感交叉磨擦症、脑功能轻微障碍症等疑难病症,刘弼臣教授被美国柯尔比科技情报中心,医学部授予为数极少的“国际著名替代医学专家”证书,ABI评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名人之一”。
弼臣儿医公益社群
有温度,有担当,伴您同行!弼臣儿医/弼臣堂/弼臣儿护/弼臣食愈/熄风静宁等品牌及相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