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文学社学生习作
白茶也清欢西校区高二?2班尹凌波
指导老师朱庆春
那年去南方旅游时,正值南方的雨季,傍晚蒙蒙的云雾里,总能渲染出最灿烂的晚霞。行走在长长的青石路上,与窄窄的乌篷船,黑黑的窗棂进行一场邂逅,看着人来人往,烟起雾落,云蒸霞蔚,更是别有一番情调。
街边的商铺霓虹闪烁,来往的顾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相比之下,一块黑漆漆的“茶坊”木牌显得形单影只。从带有木雕的拱形门进入,沿着几步不高的石梯,便来到长廊。长廊的尽头是几张石桌和几把石凳,桌上百合花发出阵阵幽香。女主人穿着宽松的青色长袍,长长的黑发用木质发簪在脑后挽成一个发髻。见我进来,她微笑着把我领到荷塘边的一张石桌旁。“小姑娘,见你脸上有小痘痘,想是肺火旺盛,给你泡一壶白毫银针茶,可好?”
我应道:“好,多谢店家。”流连于此古旧清净的江南美景中,我的语言好像也典雅了起来。趁着女主人去烧水,我翻看起桌边的一本墨绿封面的书。书中有许多茶叶的介绍。关于白茶,《说文解字》中对“荼”的注解用“槚、茗、蔎”来译注“色、香、味”,其后其实也有一段故事。相传,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于是也就有了《说文解字》中的这些注释。
女主人将烧好的水提来,然后用红木制成的木勺舀上茶叶放进盖碗,用旁边湖中烧开的水淋过,蒸汽随着茶香袅袅上升。沸水反复相沏,而后倒进青瓷茶碗中。以大拇指、十指、中指力道轻缓揉匀地端起青瓷,置于我的面前。青瓷托于掌心,几片茶叶在水中舒展、旋转、缓缓下沉,芽影水光,交相辉映,茶沉入水中,似笔尖直立,天鹤飞冲。轻抿一口,鲜、香、醇、爽在唇齿间荡漾,鼻腔和口腔仿佛产生了共鸣。
我将青瓷杯缓缓放下,问女主人:“这是从哪里进的茶?”女主人笑笑:“这是我老家茶园自己产的。”我顿时记起“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的记载。但实际上,永嘉县东是海,白茶的原产地应在永嘉县以南的福建福鼎。而且在所有的茶中,白茶是制作过程最简单的,保留了它本身的味道,简单、朴实无华,所以白茶才会如此鲜爽。
眼前的庭院随着夜幕的降临仿佛愈加静谧了。庭中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荷叶和荷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再抿一口,顿时感觉鲜香无比,神清气爽,荡气回肠。院外嘈杂的叫卖声,人们急切的脚步声,仿佛都与我无关。坐在这样雅致的庭院中,品着银针白茶,时间如同静止了一般。我和女主人于此,品一盏茗茶,享一刻清欢。
这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家住北方的我和白茶有着一段遥远的距离,在许久的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再次饮过白茶。但白茶的香气实在让我难以忘怀。
说来也巧,外公过寿时,家住福建的朋友听闻外公爱茶,便寄来了一些新茶和一些茶饼。我将茶饼放置在木架上,淡淡的香气在房间中弥漫,房里的一切仿佛都被茶香沁透,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向外公借来了茶具,急急忙忙烧开水,不等茶水上色便吸溜一大口,没想到味道竟然苦涩极了。我心中疑惑,反复回想当时女主人沏茶时的动作,再次以沸水相沏,先反复七次,每一次淋水都要慢、柔。这时水中的茶已经舒展开来,茶色鲜绿,晶莹剔透,没有丝毫的杂质。将茶水倒入瓷杯,轻抿一口,茶香在舌尖跳跃,在唇间打转,香气浓郁沁入肺腑,顿时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蓝天白云下,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茶田,太阳仿佛光艳夺目的玛瑙盘,使天地万物都流光溢彩。
制茶要慢,泡茶要缓,品茶要静。身在如今发展迅速的时代,总会在夜晚看见窗外霓虹闪烁,人影攒动,听着喧嚣不断。自己的脚步快起来,就连心灵的步伐也快了起来。白茶是在快生活中脱颖而出的一抹嫩绿,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唯有在尘世中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才能品悟到人生的清欢所在。
品一盏茗茶,享一刻清欢。
编辑/王莉苏建华
编审/李振奎
投稿邮箱:ynezqsx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