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脑积水介绍
脑积水症状
脑积水分类
脑积水诊断
脑积水护理
先天脑积水

儿科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寰俊钀ラ攢姹傝亴鎷涜仒寰俊缇?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615/5414.html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概述

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和磷代谢紊乱、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生长板和骨基质矿化不全,表现为生长板变宽和长骨的远端周长增大,在腕、踝部扩大及软骨关节处呈串珠状隆起、软化的骨干受重力作用及肌肉牵拉出现畸形等。

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

母体-胎儿的转运

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胎儿体内25-(OH)D3的贮存可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的生长需要。早期新生儿体内维生素D的量与母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及胎龄有关。

食物中的维生素D

天然食物含维生素D很少,母乳含维生素D少,谷物、蔬菜、水果不含维生素D,肉和白鱼含量很少。但配方奶粉和米粉摄入足够量,婴幼儿可从这些强化维生素D的食物中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

皮肤的光照合成

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人类皮肤中的7-脱氢胆骨化醇是维生素D生物合成的前体,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胆骨化醇,即为内源性维生素D3。

病因

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

妊娠后期母亲维生素D营养不足、早产、双胎可使婴儿维生素D贮存不足。

日照不足

婴幼儿室内活动多,室外活动少,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高大建筑物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可吸收部分紫外线。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减少。

生长速度快,需要量增加

早产儿、双胎婴儿、婴儿早期生长发育快,需要维生素D多、但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故易发生佝偻病。重度营养不良婴儿生长发育迟缓,发生佝偻病者不多。

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

天然食物含维生素D少,即使纯母乳喂养,婴儿若户外活动少,也易患佝偻病。

疾病影响

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羟化而导致佝偻病。

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苯巴比妥)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

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的作用。

发病机制

血钙降低

长期严重维生素D缺乏将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和低钙血症。

佝偻病的发生

低钙血症刺激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PTH分泌增加,可动员骨钙释出,使血钙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PTH同时也可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导致严重低血磷的结果。细胞外液中的钙磷乘积降低,破坏了软骨细胞正常的增殖分化,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加,骨样组织堆积于干骺端,骺端增厚,向外膨出形成“串珠”“手足镯”。骨皮质变薄,骨质疏松,负重出现弯曲。颅骨骨化障碍而颅骨软化,颅骨骨样组织堆积出现“方颅”。

手足搐搦

若PTH分泌不足,血钙不能恢复正常,则出现低钙性手足搐搦。

VitD缺乏

肠道吸收钙磷减少

血钙降低

刺激甲状旁腺分泌PTH

PTH分泌不足

血钙不能恢复正常

手足搐搦症

PTH分泌增加

抑制肾小管重吸收

血磷降低

血清钙磷浓度降低

骨矿化受阻

佝偻病

磷破骨细胞作用加强

骨重吸收增加

血钙正常或偏低

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临床分期

初期(早期)

多为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的症状,如易激怒、烦闹、汗多、枕秃等,但无特异性,仅能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患儿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一过性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或稍高。此期无骨骼改变。

活动期(激期)

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

病变

患儿年龄

临床表现

头部

颅骨软化

3-6个月

枕骨或顶骨软化呈乒乓球样(最早的体征),6月龄后颅骨软化消失

方颅

7~8个月

由于额骨和顶骨中心增厚,双侧对称性隆起,呈方颅,头围增大

前囟增大

迟于1.5岁

前囟增大,闭合延迟,重者可延迟至2~3岁方闭合

出牙延迟

1岁出牙

可晚至1岁出牙,2.5岁仍未出齐。出牙顺序颠倒,牙齿缺乏釉质,易患龋齿

胸部

肋骨串珠

1岁左右

又称佝偻病串珠,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

鸡胸

1岁左右

因肋骨骺部内陷,致使胸骨向前突出,形成鸡胸

漏斗胸

1岁左右

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成漏斗胸

肋膈沟

1岁左右

膈肌附着处的肋骨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条横沟,又称郝氏沟

四肢

手、足镯

6个月

手腕、足踝部形成的钝圆形环状隆起

下肢畸形

1岁

站立行走后,可出现“O”形(膝内翻)、“X”形(膝外翻)、“K”形腿

脊柱

后弯侧弯

1岁

会坐会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后凸畸形,严重者可伴骨盆畸形

恢复期

以上各期经治疗及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

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初期(早期)

活动期(激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好发时期

3个月左右

3个月~2岁婴儿

经治疗或日光照射后

2岁的儿童

临床表现

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闹、多汗、摇头

初期症状+骨骼改变+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无任何临床症状

体征

枕秃

生长发育最快的部位骨骼改变,肌肉松弛

骨骼改变或无改变

重症患儿可残留骨骼畸形

骨骼X线

一般正常

钙化带可稍模糊

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

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增宽2mmspan=""

干骺端病变消失

血钙

正常或稍低

稍降低

数天内恢复正常

正常

血磷

降低

明显降低

降低或正常

正常

AKP

升高或正常

明显升高

1~2个月后逐渐正常

正常

25-(OH)D3

下降

8ng/ml,可诊断

数天内恢复正常

正常

诊断

诊断依据

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

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

诊断标准

血清25-(OH)D3(正常值10~60ug/L)水平在佝偻病初期就可明显降低,为本病最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血生化与骨骼X线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

佝偻病体征的鉴别

应与黏多糖病、软骨营养不良、脑积水、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鉴别。

佝偻病病因的鉴别

病名

AKP

25-(OH)D3

1,25-(OH)2D3

PTH

氨基酸尿

其他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N(↓)

-

尿磷↑

家族性低磷血症

正常

N(↑)

N(↓)

正常

-

尿磷↑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N(↓)

N(↑)

N(↓)

N(↑)

-

碱性尿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I型

+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Ⅱ型

正常

+

肾性佝偻病

正常

正常

-

等渗尿

治疗

治疗目的

在于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补充维生素D

不主张采用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应以口服治疗为主。

口服维生素D一般剂量为维生素D-IU/d,连服1个月后改为~IU/d。

肌内注射维生素D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维生素D15万-30万IU,肌内注射,1个月后改为-IU/d。

补充钙剂

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应给予适量钙剂,有助于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

补充微量元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伴锌、铁缺乏,及时适量补充微量元素,有利于骨骼成长。

矫形治疗

严重的骨骼畸形可采用外科手术矫正畸形。

预防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婴幼儿为重点对象,并持续到青春期。

胎儿期的预防

多晒太阳

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饮食选择

富含维生素D、钙、磷、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防治妊娠并发症

对患有低钙血症、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

补充维生素D

于妊娠后3个月补充维生素D-IU/d,同时服用钙剂

0-18岁健康儿童的预防

户外活动

多晒太阳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简便而有效措施,户外活动时间应在1-2h/d。

补充维生素D

母乳喂养儿,应从出生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IU/d。人工喂养儿,当配方奶摄入量1L/d时,应注意通过其他途径保证维生素DIU/d的摄人量。大年龄及青春期儿童,应维生素D强化饮食和维生素D制剂补充相结合,IU/d的维生素D制剂补充仍作为推荐。一般可不加服钙剂。

早产儿的预防

经口补充维生素DIU/d,3个月后改为-IU/d。

9版《儿科学》:足月儿出生后数天即开始补充维生素DIU/d;早产儿能够耐受全肠道喂养时,经口补充维生素DIU/d,3个月后改为维生素D-IU/d

8版《儿科学》:足月儿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d。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IU/d,3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天韵德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jishuia.com/njshl/827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