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Hydorcephalus)是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有异常的多量脑脊液储留而引起的腔隙扩大状态及其症候群。是因先天性或后天性颅内疾病引起脑脊液循环途径受阻或吸收障碍,脑脊液分泌过多,使脑脊液在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逐渐积聚,并有颅内压增高。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的原因很多,诸如先天畸形、炎症、外伤、肿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引起脑脊液过量的原因有3:①分泌过多;②吸收太慢;③液体运行不畅。前2种情况少见,绝大多数是因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因颅脊部先天性疾病或畸形所致的脑积水称“先天性脑积水”,如系后天疾病所引起的称“后天性脑积水”。轻度脑积水时,脑室轻度扩张,脑组织呈轻度萎缩。严重脑积水时,脑室高度扩张,脑组织受压萎缩、变薄,脑实质甚至可菲薄如纸,神经组织大部分萎缩而消失。
脑积水为西医病名。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cT、MRI等先进仪器的应用,人们对脑积水病因病理也愈来愈明了。这对临床治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医学治疗脑积水主要分为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手术法对急救处理方面有一定优势,如脑室外引流术。对于交通性脑积水可行间断的腰椎穿刺放液以作为临时治疗措施。对于四环素,甲种维生素等药物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等,腰椎穿刺放液有良好疗效。
中医古代对脑积水的病因病理等缺乏详尽的描述,可根据临床症状纳人头痛呕吐等病范畴。本病为颅内容积物过多的疾病,小儿脑积水类似于中医学中的“解颅”、“冈填”。以颅缝解开叩之呈破壶音,自门扩大,逾期不闭,目珠下垂如落日状为特征。并常可兼见神情呆滞、智慧不聪及五迟五软等症状。古今中医药对脑积水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外用药。华佗中藏经中就记载了治小儿解颅神方:以细辛,桂心(半两),干姜(十八钱)3味为末,以乳汁调和,敷于前囟。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阐述,《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加!中云:“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宋《小儿药证直决·解颅》云:“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眺白色瘦。”明《普济方》指出:“头骨开大,头重难举,夭疡多矣。”历代医家多以肾亏脾虚水停沦治,从宋代的钱乙开始,就用补肾与利水两法治疗本病。积水多,颅内压高,则重在利水;积水控制,颅内压不高,则重在补肾,以治其本。此外,外伤癖血不化,也会阻碍颅内津液的运行而导致积水,这类病人又当用通窍活血法为主要治法。
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不同,分别采用内服及外吸两法。
通脑消水丹:处方:黄芪12g,赤芍6g,防风6g,商陆(醋制)6g,三七3g,琥珀6g,全蝎6g,蜈蚣3条,车前子9g,共研细末,每次1.5一39。用法:用温开水送服。
补脑益智丹:处方:紫河车15g,龟板胶15g,鹿角胶10g,熟地黄20g,山药30g,山茱英15g,茯苓15g,泽泻15g,三七参6g,琥珀6g,神曲12g,砂仁12g,收膏备用。用法:每次10~30ml,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
三香消水丹:处方:苦丁香30g,白丁香6g,麝香1.5g,共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法:每次吸少许于鼻中,每日3次。反应:药吸鼻喉可出现鼻中淌水流涕,并有腥臭之味,最多流涕ml左右。
本病的病因祖国医学认为,由胎禀不足,肾气亏虚所致。因肾主水,主骨生髓,而脑为髓之海,当肾气内亏,失去主骨生髓之职,加之肾阳不行水,水湿之邪停聚头颅,而形成本病。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重点在肾与脾、肺密切相关。人体内的水液代谢依赖于肾的气化、肺的宣发与肃降、脾的运化、只焦的通利。当先天不足以致肾失气化,外邪犯肺致肺失宣肃,后天失养以致脾失健运,病理产物阻碍只焦水道以致不利,可致水液代谢紊乱,以致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而发解颅。《幼幼集成》云:“解颅者,即头缝开解而不合也,是由血气不足,先天肾气大亏……不过于日,则成废人。”可见古人对本病的发生及预后认识颇深。而现代医学则认为,本病的形成是因颅内疾患引起的脑脊液分泌、循环或吸收障碍导致颅内脑积液量增加,脑室扩大故当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三香消水丹中苦丁香又名甜瓜蒂,原为涌吐药,能涌叶痰涎宿食于顷刻,今用于鼻腔黏膜,更配以白丁香、麝香具有开窍走窜之意,皆能引浊水外流,使上聚之水掘之出矣。通脑消水丹以黄芪益气利水;赤芍祛瘀、防风胜湿;三七、琥珀活血散血;全蝎、蜈蚣通络走脑,镇惊止抽;商陆利水下行;车前子利水通小便,共奏益气化痪,利水消肿之功效。经临床观察,该方除具有明显的降颅压作用外,且能标本兼顾,利水不宜反弹。补脑益智丹以紫河车、龟板胶、鹿角胶六味补肾填精益智固本之品以收全功,方中妙用三七、琥珀补而不滞,砂仁、神曲消食和胃。全方之配伍针对病机,药专力宏,故效不可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