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猪乙型脑炎呈多发趋势,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然而一些猪场兽医和老板,对乙脑疾病的流行、防治等认识不足,而且缺乏防疫意识。在这些地区,因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死亡的病例很多,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又称日本脑炎病毒(JEV)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和一定的地理分布,多发生于蚊虫较多的夏、秋季节,以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大多数动物成隐性感染,病毒通常在蚊→猪→蚊等动物间循环,猪被认为是JEV最重要的自然增殖动物,能引起怀孕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公猪发生睾丸炎。
一、病原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人畜共患病毒。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11kb,外层具包膜,包膜表面有血凝素。病毒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56℃30min便可灭活。JEV在动物血液中繁殖,并引起病毒血症。
二、流行病学
2.1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疫病,许多动物和人均可感染本病毒,但多为隐性感染。病畜和病人以及隐性感染的人畜在病毒血症阶段都可成为传染源,其中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猪在集结、扩增病毒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维持时间长,血液中病毒滴度高,但猪不发生脑炎,可引起妊娠母猪繁殖障碍。
2.2蚊虫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蚊虫不仅是本病的传播者而且是病毒的长期宿主,病毒在蚊卵也能传代,病毒进入蚊体,能增殖5万-10万倍,蚊唾液含大量病毒,增强了传染力。
2.3本病的发生与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呈明显的季节性。现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存在乙脑病毒的威胁,根据季节的变换,以蚊虫出现为特征,从南方到北方,在我国约有90%的病例发生在7、8、9三个月内,而在12月至次年4月很少发生本病。
三、临床症状
(1)猪突然体温升至40-41摄氏度,稽留热,病猪精神萎缩,食欲减少或废绝,粪干呈球状,表面附着灰白色粘液。
(2)后肢呈轻度麻痹,步态不稳,关节肿大,跛行,视力障碍,最后麻痹死亡。
(3)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产出死胎、木乃伊和弱胎(图一),母猪无明显异常表现,同胎也见正常胎儿。
(4)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图二),多为单侧性,初期肿胀有热痛感,数日后炎症消退,睾丸萎缩变硬,性欲减退,精液带毒,失去配种能力。
(图一)病猪产出死胎、木乃伊胎,可见在同窝胎猪中不同期间死亡的胎儿
(图二)公猪睾丸单侧肿大
四、病理变化
1、流产母猪子宫内膜充血、出血、水肿、粘膜表面覆盖粘液性分泌物,刮去分泌物可见粘膜糜烂和点状出血,粘膜下层和肌层水肿,胎盘成炎性反应。
2、早产仔猪多为死胎,死胎大小不一,黑褐色。出生后存活的仔猪,高度衰弱,并有震颤、抽搐、癫痫等神经症状,严重胎儿出现脑积水(图三)和无脑,实质器官可见多发性坏死灶。
3、公猪睾丸不同程度肿大,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出现坏死灶。
(图三)流产胎儿脑积水
五、致病机制
猪通过蚊子叮咬而被感染,病毒会在局部组织细胞内增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血液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然而大多数感染猪都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发病与否,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以及病毒的数量和毒力。当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侵入的病毒数量多,毒力强,则就会引起病毒的继续繁殖,最终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液流向全身。JEV可以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在血脑屏障不健全时或遭破坏时则易诱发该病。(图4)
(图4)致病机制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发病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作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
七、防控措施
1.防蚊灭蚊
由于蚊虫是猪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防蚊灭蚊是预防该病的一个重要方法。调査发现三带喙库蚊是亚洲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当一个地区出现的三帯喙库蚊多时,该地区的发病率也会大大提升。而三带喙库蚊最喜欢吸取猪血和人血,而且毒性很大。所以,圈舍、房屋内要定期用杀虫(蚊)剂或棒香驱杀,控制其繁殖和传播。
2.注射疫苗
由于灭蚊技术还不是很发达,而且蚊虫的繁殖速度是很快,难以有效控制病毒的传播。因此对猪进行疫苗免疫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此病的方法。接种疫苗不仅可以预防乙脑疾病发生,而且可以降低猪的带毒率。
猪乙型脑炎活疫苗(SA14—14—2株),后备母猪于配种前免疫两次,每次1头份,间隔21天。经产母猪和公猪每年3月底(蚊虫出现前一个月)进行免疫一次,间隔21天加强一次,9月份补打一次,每次1头份。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
在线兽医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