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Locke)发表了朋友爱尔兰哲学家莫利纽克斯(WilliamMolyneux)的一段书信。在信里,莫利纽克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假设一个人生而盲目。作为一个成年人,他可以靠触觉分辨同样材质的金属球体与正方体。如果把球体与正方体同时放在桌上,而此刻突然让他获得视力。请问:在伸手触摸之前,他能否用双眼判别哪个是球体,哪个是方体呢?”
莫利纽克斯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哲学家、心理学家与神经发育学家们的浓烈兴趣。数百年来,无数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们都曾经思考过幼年经历在神经系统发育,尤其是感觉发育中的作用。他们中的大多数倾向于认为,感觉的发育依赖于幼年的感官经历,如果早期经历被剥夺,感觉发育将受到阻滞。
洛克认为:先天盲人即使恢复了视力,也无法仅凭观看就辨别图形。直到莫利纽兹去世整整30年后,真实情况才得以初步验证。
年,英国著名医生切塞尔登(WilliamCheselden)为此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例证。他为一名13岁的阿拉伯男孩进行手术,摘除了从他出生起就存在于双眼内的白内障。可是在手术后不久,切塞尔登就发现,男孩的视力相当不正常:他无法判断距离。他认为他所见的任何事物都“触碰”到自己的眼睛。正如在黑暗的岁月里,他用手去触碰感知周围的一切那样。他对光滑和规整的物体感到亲切,却似乎无法判断物体的形状。
在切塞尔登之后,为先天或早期失明的盲人施行复明手术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年,森丹(MariusvonSenden)博士搜集了数十个此类案例,编辑了《空间与视力》(SpaceandSight)一书。书中人的经历都大同小异,在恢复视力之后,他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严重视觉缺陷。其中一位医生这样评价自己病人的经历:“她所经历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却又已然遗忘的时光,当我们第一次睁开双眼打量世界的那一刻。她虽然能看,但那些各式各样的明亮色块对于她没有任何意义。”更让人难过的是,这些病人在手术前往往对光明世界之美有着极高的期待,却在手术后面临着深深的失望:他们重新获得的视觉不但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辅助作用,反而成为了混淆与不便的来源。许多人因此陷入深度抑郁,自杀身亡的惨剧也屡屡发生。
年,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的教师理格雷戈里(RichardGregory)从自己的助研华莱士(JeanWallace)那里听说一个半生失明的人在手术后恢复了视力。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立刻感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良机。在与实行手术的希尔滕斯坦(A.Hirtenstein)医生联系之后,他们立刻丢下手头的工作,找来所有他们认为会有用的视力测验工具,医院,与患者西德尼会面,并进行了全面的视觉检查与询问。与他们的预想一致,西德尼的视力确实有许多独特的缺陷。首先是无法识别人脸。据西德尼回忆,手术后,他头上的绷带被解开时,他听到有人对自己说话。当他将头转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时,他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然后他意识到,这应该是给自己做手术的医生的脸。他承认:如果没有听到人声,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意识到那混沌不清的物体,竟然是一张人脸。
这里插两句。很多人对脸盲症有一种误解,认为脸盲症患者所看到的人脸是模糊不清的,就好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在看。其实不是这样。脸盲症患者可以看清人脸上的每一个斑点甚至每一个毛孔,但是无法将这些细节联系起来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感知。现代脑科学研究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专门识别人脸的脑区,其中右侧梭状回面孔区是人脸认知的重要区域。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大脑发育不健全,因此无法认识人脸,直到7、8个月大时,小宝宝才对人脸有了辨识能力。
另一个重大缺陷来自于西德尼对距离的感知。他能正常地在房间中行走,因为他失明时期就可以利用触觉和听觉自如地完成这一切。然而复明后,他站在三四层楼高的阳台上时,他却以为自己伸手就能摸到楼下马路上的车辆。曾几何时,他借助拐棍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车水马龙的繁忙交通中横穿马路,如入无人之境,而现在因为完全无法判断距离,他经常被迎面而来的车辆吓得魂飞天外,必须由格雷戈里和华莱士左右搀扶,才能勉强走过街道。除此之外,西德尼不具备任何立体视觉的能力,譬如面对“尼克正方体”(NeckerCube),正常人能够在上下两种不同的视角之间转换,而西德尼根本无法将它看成一个三维的图像。
有趣的是,西德尼对于许多能够愚弄正常人的视错觉图片完全免疫。譬如当他看到“矮中见高”的图片时,他并未像大多数人一样错误地认为这四个人一个比一个高。可见他完全不具备普通人大脑中处理视觉信息的基本准则,譬如近大远小的概念,从而缺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双眼认知、理解世界的重要能力。事实上,孩子往往也不会被这类视错觉图片欺骗。换言之,从小失明的西德尼,在这方面的视觉能力还和孩子一样。
经过全面的测验,两位科学家发现西德尼能准确识别颜色,对运动的感知也很正常。看来与色彩和运动相关的视觉能力在婴儿时期,甚至可能在出生之前就发育得比较健全了。相反,对复杂物体的识别与三维视觉则有赖于幼年视觉。
接受完手术后,西德尼的生活曾一度变得多彩而快乐。他参观了博物馆和动物园,他喜欢让羽毛柔滑的鸽子停在自己手上,他充满好奇地打量朋友在镜子中的影像,他同时是一个非常可靠的研究对象,他总是忠实地描述自己所经历感受的一切。然而西德尼也未能逃出抑郁的魔手,他很快开始对自己的视觉体验感到沮丧而失望。作为一个成功生活了半辈子的盲人,他竟然在复明之后首次感到自己是个无法适应环境的残疾人。他变得得抑郁而痛苦,术后不到两年就去世了。
很多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视觉立体感的形成就很奇妙。从西德尼复明之后的状况可知,视觉立体感似乎并非天生就拥有的能力,视觉立体感乃至识别人脸等将图像联系为某些综合性整体感知的能力是后天形成的。
为什么要强调视觉立体感?因为除了视觉立体感之外或许还有听觉立体感和触觉立体感等其它的立体感受。比如我们听到环绕立体声音乐时就能体会到声音所带来的空间立体感,触摸一个物体时就能体会到触觉所带来的空间立体感。很可能嗅觉与味觉也能呈现立体感,比如有人确实能闻到饭菜的香味是从哪个方向飘来的。普通人或许会误以为这些立体感是同一种,其实这种观点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西德尼的听觉立体感明显要强于其视觉立体感,甚至他的视觉立体感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而他的听觉立体感相当完备,所以这些立体感虽然都指向了物理世界,但是它们确实有可能并非同一种。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形成视觉综合感知能力的是大脑的视觉协助皮层(visualassociationcortex)。视觉协助皮层的损伤不会造成失明,但是会造成无法用视觉识别物体。比如,一个人看到一个画着钟的图片,他会说他看见了一个圆圈和两条线以及一些分布在圆圈里的点,而不会认出图片画的是一个钟。但是如果拿一个真实的钟让他触摸,通过触摸他会认出来这是一个钟。这说明他没有忘记钟是什么,而是无法通过视觉识别。这说明他能看清图片上的一切普通人能看到的细节,只是不能将这些细节联系起来形成钟的概念。
既然如此,那么立体感或人脸识别这种综合感知能力是否只能是大脑的功能呢?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存在无脑人。因为无脑人根本没有那些感知区域,而他们却完全可以正常识别这个世界,所以立体感等综合感知能力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
《科学》在年12月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神经学教授约翰·罗伯(JohnLorber,~年)的一个研究成果。
当谢菲尔德的校医给一个数学系学生做检查时,意外地发现他的头部比正常人略大一点儿,于是校医把他介绍到罗伯教授那做进一步检查。这位学生成绩优异,智商IQ高达。当罗伯教授用CAT扫描检查他的头部时,却惊奇地发现该生竟然没有大脑!由于病情在西方被视为隐私,文章没有透露学生的姓名。
正常人的颅腔里左右都充满了由大脑灰质和白质构成的、具有很多沟回的大脑皮层(俗称脑髓),一般大脑皮层有4.5厘米厚,并通过基底核与脊髓相连。而这位学生只有不到1毫米厚的脑组织覆盖在脊柱的顶端,而且他的颅腔充满了脑积水。一般情况下患脑积水的人很难存活,即使活下来了也是严重残疾,不过这位数学系高材生却过着非常正常的生活。
在罗伯教授眼里,这样的案例虽然特殊,但并不少见,因为仅他个人就确定了几百例大脑半球都非常小、而智力正常、生活学习跟普通人没有差异的“无脑人”,他形容这些人有着一个“看不见的大脑”。
回到今天的题目:大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先看网友的观点。
大脑并非理解之源,那么大脑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
大脑不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存在。某种念想妄想已生,为让这种念自洽,符合构造规则,而构造出了大脑(也可以说自洽就是大脑存在的目的)。大脑的存在无其必然性,也可以在脚上,或是身体外,或是其它任意空间构造,只要让其世界符合规则即可。在另外一种世界,大脑完全可以以一种人类不可想象的形态存在,甚至无需存在。人类世界构造出了大脑,有其偶然性、或是其它的因缘所致。
这是我之前留的一道思考题。其实将“大脑存在的目的”改成“大脑存在的意义”或“大脑的真正作用”可能会更贴切些,或许是“目的”这个词有误导读者之嫌。
说说我的观点:大脑存在的意义是帮助神识更有效地识别这个世界。
可以将神识比作电脑的中央处理器。一个电脑,仅有中央处理器这一个芯片能否实现基本的功能吗?这其实是可以的,只不过必须要牺牲效率。想要提高效率就需要增加很多辅助的专用芯片。比如电脑虽然仅用CPU就能处理图像信息,但是效率非常低下,想要提高图像处理能力就必须增加显卡之类的辅助硬件。
大脑存在的意义就是充当神识的辅助处理硬件,它类似显卡、声卡等专用处理硬件,用来提高神识的数据处理能力,节省神识的数据处理量。因为神识的数据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确实需要一些专用的数据处理硬件去处理那些常见的数据流。
婴儿在出生前后,神识开始逐步建立与大脑的数据关联,此时的识别控制权处于一个过渡状态,婴儿可以感知很多大人感知不到的东西,有时还会残存前世记忆。这不是大脑本身在感知或在记忆,而是神识自己在感知在记忆。
当婴儿的大脑渐渐发育成熟之后,神识将识别控制权移交给大脑,这相当于电脑将图像处理功能切换给显卡,于是儿童识别世界的能力会随着大脑功能的完善而越来越高效。如果大脑在接收识别控制权的阶段出现了故障,那么相应的识别能力就会丧失。此时神识已经移交了识别控制权,但是显卡的功能受损,于是无法正常感知世界了。
如果在婴儿阶段,神识尚未移交控制权大脑就停止发育,那么神识就只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数据处理能力去构造识别这个世界,于是出现了拥有正常识别能力的无脑人。
如果在婴儿阶段,神识连记忆功能都无法最终移交,大量失控的前世记忆数据会过渡消耗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那神识就只能放弃这个肉身重新转世,于是婴儿就只能死亡了。
为什么人难以拥有前世记忆?其实神识本身是可以拥有前世记忆的,但是这通常发生在婴儿阶段,即神识与大脑之间的权限过渡期。一旦大脑具备了一定的成熟度,神识就会将记忆权限移交大脑,此时大脑的存储区域相当于一块新硬盘,没有存储任何记忆数据,所以成年人不仅无法回忆前世,甚至也无法记住婴儿期间的事情,只能模模糊糊地记住权限移交期间的一些模糊的印象。
这种观点是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各种识别或记忆现象的。如果思维或意识只能是大脑的功能,那么无脑人的存在就不可能被解释清楚了。
=========
答网友问
2、人的理解能力可以用数学描述,且这种数学体系中包含了初等数论。
----这个假设不够合理,如果人能够理解无限,那为什么还有e的存在?用一个极大的数,来模拟无限,但毕竟不是无限。
人能够理解无限,这是阿赖耶识在起作用;自然对数的底数e在物理常量中的存在,是因为意识构造世界所产生的系统误差。阿赖耶识能够理解无限并不影响意识无法处理无限的数据量啊?
善欢喜王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