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脑积水介绍
脑积水症状
脑积水分类
脑积水诊断
脑积水护理
先天脑积水

奥拉西坦联合天麻素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及

作者:佟媛旭,李岩,刘晨,魏雅丽,王兴河

_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危急重症,具有起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我们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该病造成的后遗症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急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治疗难度往往较大。目前临床常规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稳定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治疗,但效果往往不佳。研究证实,血尿酸、血糖和血脂可作为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指标,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另外,急性脑出血患者会出现脑水肿的情况,从而促进了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的生成,同时减少了抑制性氨基酸的产生,使兴奋性/抑制性氨基酸合成稳态失调;又由于脑出血使神经系统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导致神经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使活性氧、丙二醛、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脂质过氧化氢(LHP)等相关代谢产物产生增加,对神经细胞造成持续性损伤作用。奥拉西坦作为一种脑代谢促进剂,其进入机体后可透过血脑屏障,和脑皮质、海马体相互作用,加速神经细胞恢复,改善局部脑组织协调功能;而天麻素中天麻苷元可以结合神经细胞膜上苯二氮受体,在提高神经细胞抗缺氧能力,改善脑部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方面效果较好,二者联用可通过不同途径来保护神经系统,减轻脑出血引起的前庭系统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本研究旨在观察奥拉西坦联合天麻素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副代谢产物水平的影响。

_

对象与方法

对象:选择年2月至年2月首都医科大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纳入标准:①磁共振成像、CT诊断为急性脑出血;②首次发病,且发病至就诊时间不超过48h;③患者及其监护人均了解该研究流程,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出血性梗死、脑卒中患者;②凝血机制异常者;③具有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史者;④依从性差,无法完成随访者;⑤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⑥入院后已经昏迷、休克者。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7.3±1.8)岁,体质量(61.8±2.0)kg,病程(14.0±0.5)h;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7.0±1.8)岁,体质量(62.4±1.4)kg,病程(13.9±0.5)h;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降颅压、营养神经、维持电解质平衡、维持脑循环等。同时给予奥拉西坦4.0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使用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0.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使用2周。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脑血肿体积:采用头颅CT检查和多田法计算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据欧洲脑卒中评分表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得分越低表示功能损害越小;血尿酸、血糖及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抗凝离心后置于-20℃条件下保存择机测定。②副代谢产物水平。通过上述待测静脉血测量兴奋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水平以及氧化代谢产物(活性氧、丙二醛、AOPP、LHP)水平。③不良反应。观察2组患者注射部位疼痛、皮疹、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组脑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脑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1±8.0)ml比(19.2±8.0)ml、(26±8)分比(26±8)分](均P>0.05)。治疗后,2组脑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缩小/降低,且观察组小于/低于对照组[(8.6±2.0)ml比(13.2±4.3)ml、(9±4)分比(1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2组血尿酸、血糖、血脂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血尿酸、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治疗前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1.31±0.33)mmol/L、治疗后(1.29±0.36)mmol/L,观察组治疗前(1.30±0.33)mmol/L、治疗后(1.32±0.35)mmol/L](均P>0.05)。

2组兴奋性氨基酸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2。

2组氧化代谢产物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血清中活性氧、丙二醛、AOPP、LH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以上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2。

2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患者共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注射部位疼痛2例、皮疹2例、眩晕1例,对照组患者共有4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注射部位疼痛1例、皮疹2例、眩晕1例,2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5/45)比8.9%(4/45)](X2=0.00,P=1.00)。

讨论

急性脑出血起病较急,可在短时间内引发颅内压升高、肢体功能障碍等,造成一定程度的血肿损害,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如何提高此类患者治疗效果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目前关于急性脑出血疗效评估最直接的指标包括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此外,血脂水平异常、血尿酸水平升高会导致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生血管痉挛和水肿,因此亦能够间接预测患者的预后。相关研究发现急性脑出血发生后,在应激反应下,患者血糖会出现升高,进一步加重神经细胞损伤,因此,血糖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奥拉西坦联合天麻素能够有效改善脑出血部位的微循环,降低血肿体积。此外,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奥拉西坦联合天麻素治疗能显著修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预后。本研究中也观察到奥拉西坦联合天麻素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副代谢产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生命危险。分析原因是,奥拉西坦作为一种神经营养药,是L型谷氨酸受体的正性调节因子,能够促进大脑乙酰胆碱的释放,提高脑内三磷酸腺苷转化和能量代谢,此外还能改善脑部微循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有研究证实,奥拉西坦能够促进轴索再生,从而减少急性脑出血的后遗症,改善患者预后。另外,既往有研究表明,奥拉西坦在治疗过程中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无明显不良影响,具有一定安全性。天麻素能降低脑内乙酰胆碱酯酶水平、提高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降低谷氨酸水平、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从而改善了脑内代谢水平并抑制了副代谢产物的生成。此外,也有学者报道天麻素对急性脑出血后的记忆障碍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可能与其解除缺氧时的脑痉挛、改善微循环、脑组织供氧增加相关。奥拉西坦与天麻素联用,一方面能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另一方面能促进脑组织代谢,从而改善脑血肿和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奥拉西坦联合天麻素治疗急性脑出血能够使患者脑血肿体积有效减小,神经功能尽快恢复,减少副代谢产物的形成,且与奥拉西坦单药相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来源:中国医药,年第16卷第3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jishuia.com/njszz/793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