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新增15万脑积水患儿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儿童发育
脑积水是指由于先天畸形、感染、出血、肿瘤等原因导致人体颅内脑脊液量超过正常范围,发病率为0.3%~0.5%。脑积水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脑积水,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脑积水患儿15万左右。
小儿脑积水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不治疗的话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智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肢体障碍、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小儿神经外科临床上主张对脑积水孩子尽可能早的开展治疗!
绝大多数脑积水患儿需要手术治疗临床上分流管分流手术最常用
分流管分流手术是指借助分流管通过颅骨钻孔插入脑室内,引流管接上分流阀门,再连接分流位置的引流管,经皮下打一隧道放置入引流位置,使得脑脊液能够引到身体别的部位吸收掉,目前临床小儿脑积水手术治疗使用最多的手术术式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医院,几乎%的脑积水都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脑积水患儿颅内聚集过多的脑脊液将通过分流管引流至腹腔,由人体大网膜吸收并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体内分流装置——分流管由长管、短管、阀门三部分组成
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至关重要的。分流管由硅胶制成,主要包含长管、短管及中间的阀门三部分。其中,较短的管子用来将脑室内的水引出来;长管则是将短管引出的脑脊液引到腹腔;两根管子中间用一个单向阀门联接。目前,分流管主要有定压管、可调压管和带抗生素管。
阀门压力需预设预设误差会导致引流不足或过度
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分流管阀门的压力需要预先设置,压力值越高,脑脊液通过量越大。如果脑室内的压力中度升高,却用了一根高压管,脑脊液就引不出来;相反,如果脑室内的压力非常高,却用了一根低压管,脑脊液可能引流过多。无论引流不足还是引流过多,都是不利于患者健康,因此,分流管的选择需要临床医生手术前根据脑室内脑脊液的压力选择,保证管子的阀门压力和脑室内的压力接近就好。
分流手术虽有效但分流装置后续麻烦多
临床上,通过分流手术治疗脑积水的病例几乎%有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分流手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分流管导致的伤口感染并累及分流管、脑室感染、腹腔感染和感染性假性囊肿、分流管堵塞等。
即便是最好的分流装置,最合理的养护管理,也避免不了随着患儿的长大,体内的分流装置因为大小不合适而需要置换。
软性神经内镜技术无需装配体内分流管
软性内镜即是一种新型的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的工具,其直径仅有3.8mm,相当于筷子粗细。由于其柔软、纤细、灵活的特性,通过头部一个3cm左右的小切口即可对脑脊液循环通路进行更广范围的疏通,在脑积水的诊断和治疗中有其独特优势,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效果更佳,且费用低廉,又避免了分流术后的各种并发症。所以,如果患者能适用软性神经内镜应该尽可能选择这种治疗。
软性神经内镜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优势
在诊断方面,软性内镜下可以对整个脑室系统包括第四脑室进行全面探查,对脑积水的病因判断更为确切。
在治疗方面,首先可以根据脑室探查结果,对有出血、感染的脑室进行内镜下洗脑手术对脑室内的“脏物”进行彻底清除;其次,对有明确梗阻的脑积水可以进行个性化疏通,包括导水管成形、第四脑室流出道疏通等,使脑脊液恢复正常的生理循环。
对于疏通困难、难治性脑积水软性神经内镜疗效更确切
确实疏通困难者可通过第三脑室造瘘进行脑室内旁路手术。软性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其瘘口位置选择更为灵活,除最常见的第三脑室底外,还可向前选择终板造瘘或向后选择第三脑室-小脑上池造瘘。
另外,软性内镜下还可通过辅助脉络丛烧灼来减少脑脊液分泌以治疗难治性脑积水,软性内镜下可通过一个切口对双侧侧脑室及第四脑室内的脉络丛进行烧灼,效果更确切。
尽量选神经内镜当然还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软性内镜可以进行更广范围的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上的梗阻,但也有其够不到的地方,所以,患者是否能够采用软性神经内镜治疗,换需要还需要小儿神经外科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判断!如果患者的情况不适合采用神经内镜技术,那就只能选择脑脊液分流手术了。
脑积水的治疗,我们主张能采用软性神经内镜技术,尽可能不安装分流管,如果软性神经内镜技术力所不及,就只能选择安装分流管。
软性内镜下个性化手术治疗脑积水是临床上的一个发展趋势。以"神经内镜技术"处理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创伤小、安全度高、恢复快和费用低等优点,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但国内尚未普及,医院还不能开展该类手术。
中医院神经外四科(内镜微创神经外科病区)由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陈国强教授牵头成立,是我院神经医学中心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技术力量雄厚。学科以神经内镜技术为主,在立体定向、神经内镜专用激光、术中超声、神经电生理监测等综合技术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脑室脑池及颅底病变,并致力于内镜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
中医院神经外科-
如果有任何疑问,您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让专业人士为您详细解答。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