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弟弟是5月25日晚上下班回到家感觉人非常不舒服,头痛剧烈,而且还呕吐。本以为太累睡二个小时会好,从晚上7点睡到9点没有任何好转,感觉更不舒服,他就医院挂了一个急诊,医生给他吊了几瓶盐水,具体不知道是什么盐水,吊完回家休息还是不行。人不但没有好转,而且更虚弱无力,头痛难忍,呕吐也严重。第二天一早,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马上住院,医生给他做了全面的检查。在5月26日下午,我才接到我爸给我的电话,说我弟住院了,我当时头就懵了,年轻人住院那应该很严重,一般不会住院。我缓了一下,还是冷静的听完我爸的描述,他说目前还在做各种检查,还没查到任何问题,医生根据他的状况判断他有可能是阑尾炎,只能先听医生的吊消炎水,再继续做检查,同时观察。听完这些话,我很着急,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后来冷静一想,因为我弟和弟媳平时就不相信中医,经常说我是被中医洗脑了,我想我还是不说话,医院有医生,帮他全面检查一下也好。挂完电话后,我也认真在想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我结合在宋医生的带领下学习的中医知识做分析,我突然想到5月25日发病这天是30度的高温,也是突然升温的,他是不是受寒了,吹的空调或者吃了寒的东西。我忍不住又打电话问我爸,让我爸问他,我爸说我弟没力气说话,没有理睬他。我只能继续等待。5月27日上午还在继续做B超,脑CT,查血,肝功能检查,大小便化验等一系列检查,人还是没有好转。中午我爸给我打电话说有些报告出来了,但还是没查到什么问题,但是医生判断有急性胃炎,不是阑尾炎。我视频看了一下我弟,虚弱的二眼无神,还含泪,口中弱弱的说头痛,我崩溃了,挂医院赶。路途中我也在宋医生学习群里发问,请大家帮我分析,好多老同学都积极给我建议和帮助,非常感谢她们!医院,我看了他的状况,简单的问了一下他情况,我爸说二天没吃饭,二天没大便。然后我摸了一下他额头有点热,后背是凉的,腹部是温的,腿脚是凉的,我想这应该是宋医生课上讲的受寒了吧!转身我又去找了主治医生沟通了解情况,医生说脑CT做了没有异常,肝功能也没异常,查血也没异常,只有急性胃炎确定,但由于之前没有胃炎病历,只能给他吊缓解神经性头痛的药水止头痛,不能当胃炎治疗。如果还不行建议做个穿刺,检查是否有脑积水。我一听,吓坏了,穿刺不能随便做,而且其他检查也没有异常,我问医生有更好的方法吗?毕竟吊消炎水已经二天了,症状没有丝毫改变。那个医生态度也挻好,她说医院去做更高一级的检查。医生也是研究了,没有办法了,找不到原因。回到病房具体情况我跟我弟也讲了,为了按抚他情绪,我说各项检查报告都没有问题,医生也说了不会危及生命,你现在先要精神坚强起来,我顺便把准备好的一碗粥让他吃了,我说得胃气者生,吃饱了才有力气恢复健康,他很配合的也吃了。由于一直在吊水,我也没有把握给他治疗,关键时刻我想还是求救宋医生,这样我才有信心帮他扎针。我当着我弟的面给宋医生语音电话打通了,我把他的情况给宋医生讲了一下,她的语音好像很有磁性,而且很淡定,从容,听到她的声音我就觉得有信心。宋医生说你先给他拔罐,如果颜色很深说明很寒。我说主治医生说他虚,能拔吗?宋医生说,你摸一下他的左右二手脉跳的有力吗?我马上试了一下,跳动还可以,不是很弱。宋医生又说:“你先拔一下大椎和二个肩髃穴,如果颜色很深就在后背多拔些罐。拔完罐再扎针,跟着头痛位置走着下针,头顶痛就扎太冲,前额痛就扎内庭,二边痛就扎足临泣。挂完电话,我弟也放心的让我试试了,药水挂完后我先给他拔罐,一看二个肩头穴发暗黑,我马上又给他在后背拔了很多。在中府和膻中也给他拔了一下,15分钟过后,拔了罐他人就舒服多了。以下的拔罐的情况我让他躺下,我又给他在脚上施针,他特别怕疼,我就给他扎了一个太冲,大都,内庭,足临泣他就不扎了,我就让他睡一觉,45分钟后取针。后面看他整个人精神就完全不一样了,头疼好了,人说话也有力了。对了,补充一点,之前医生说给他查体温一直不发热。拔罐之前我发现他一会叫冷,空调关了一阵又热,让医生查了体温是37.5,我就用宋医生教的好像叫少阳症吧!反正给他服了二包小柴胡。具体经过就是这样。今天早上电话开心的不得了,说已经基本恢复,只有一点点头痛了,准备下午办出院,并且还告诉我发病当天喝了冰水,开车打的冷空调。通过这次事情报的发生,对他们一家人的启发也很大,让他们对中医也有了新的认识。我自己本来就是个中医粉,这次让我见证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中医治病的神奇,让我更加热爱中医,同时为自己能学到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懂得一点自我保护同时还能帮助别人而感到开心。在这里再次感谢宋医生,能遇到这么好的医生和老师是我们一家人的福分!我有问题随时找她,她在忙也会给我耐心解答。我是真心不好意思给她添麻烦,但是遇到问题总是愿意第一时间找她,也不知道如何感谢老师,只能在这里再次感谢宋医生,宋老师!您的学生:丁桃艳年5月28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jishuia.com/njszd/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