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脑积水介绍
脑积水症状
脑积水分类
脑积水诊断
脑积水护理
先天脑积水

推荐原创小儿头颅检查方法及异常的鉴

一小儿头颅的临床检查方法概述

检查头颅的方法有视诊、触诊、测量和叩诊、听诊等,根据需要并可选用一些辅助检查方法。下面简要介绍:

1.视诊:观察小儿头颅大小、形态,有无畸形、肿胀及凹陷,头部运动是否正常或协调等。请参考本节其他内容。

2.触诊:进一步证实视诊所见,并了解颅骨有无软化,头颅有无肿块、包块,触摸颅缝是否闭合,估量前囟大小及张力。请参考本节其他内容。

3.测量:头围、前囟大小。请参考本节其他内容。

4.叩诊:是否有破壶音或异常浊音等。请参考本节其他内容。

5.听诊:有无颅内杂音等。请参考本节其他内容。

6.其他:如颅骨透照实验、腰椎穿刺、脑室穿刺、硬脑膜下穿刺等。

*临床相关知识介绍*

1.脑脊液循环:脑脊液大部由侧脑室脉络丛所分泌,小部分由室管膜、脑实质和脊髓蛛网膜下腔产生。其循环途径大致如下:左右侧脑室→室间孔(Monro孔)→第三脑室→大脑导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两个侧孔(Luschka孔)及一个中孔(Magendie孔)→小脑幕下的蛛网膜下腔。在此处脑脊液分流至两个方向:一部分进入中脑四周的空隙→大脑的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上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吸收→静脉系统;另一部分由小脑延髓池下行至脊髓蛛网膜下腔→再返回基底池→大脑的蛛网膜下腔。另外,约1/5的脑脊液经脊髓静脉的蛛网膜绒毛吸收。

2.颅骨透照法:将小儿囟门四周头发剃净,平卧于暗室检查桌,用普通大号手电筒作为光源,在其发光的一端缠罩适当厚度(约1~37.5px)的海绵帽,在帽的中央部位剪一圆孔,保留约lcm宽的边缘。进行投照时,将海绵平面紧密按在头皮上使不透光,在额、颞、顶、枕各区,依序观察电筒外围光圈的大小和圆缺情况。正常时只沿电筒边缘,可见狭窄的透光带,其宽度一般在未成熟儿为生儿50px,2~12月37.5px,13--18月12.5px。如光圈明显增宽或边缘不齐时即为阳性,多提示可能患有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水脑、脑穿通畸形等。头皮水肿、头皮积液患儿可呈假阳性。

3.破壶音:即Macewn征,可见于脑积水、水脑畸形、颅内压增高或有线性颅骨骨折或粉碎性骨折的患儿头颅叩诊时的异常体征,另外,一些颅骨缝尚未闭合及囟门较大的正常儿颅骨叩诊时也可以出现破壶音。

二头颅大小异常的临床意义:因为颅内外疾病导致颅缝、囟门增宽或过早闭合,就可能导致头颅大小的改变。

(一)头颅增大:因婴幼儿颅缝、前囟尚未完全闭合,任何可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小儿头颅增大。婴幼儿常见于颅脑畸形、佝偻病、脑积水、硬脑膜下血肿或积液。较大小儿头颅异常增大时需警惕脑肿瘤等颅内占位性病变。此外,患有色素失调症、脆性X综合征、肌强直性营养障碍、毛细血管扩张症、恶性贫血、结节性硬化症、黏多糖病等疾病的小儿也可出现头颅的异常增大。

*临床相关疾病介绍*

1.脑积水:脑积水可在任何年龄出现,基本特征是脑室、脑池及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总量增多,扩大了正常脑脊液所占有的空间,引起颅内压力增高,如在婴幼儿颅缝尚未完全融合之前发生,可导致头颅显著增大。引起脑积水的因素主要有三类,即脑脊液分泌过多、脑脊液吸收障碍、脑脊液循环障碍(临床常见,原因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细菌感染、颅内出血、占位性病变等)。其临床症状与脑部病理改变出现的时间及病变程度有关,通常根据阻塞部位分为非交通性即梗阻性脑积水(障碍发生在第四脑室孔以上)和交通性脑积水(障碍发生在第四脑室孔以下,脑脊液可由脑室系统进入到脊髓蛛网膜下腔)两类。

临床表现主要为头颅很大而且增长的速度很快,与面部和身体的增长速度明显不成比例。骨缝分离,前囟扩大而且饱满,头皮静脉扩张,叩诊头颅有破壶音。头颅显著增大时,小儿常因为头部重量过大,颈肌不能支持头部的自由活动,临床称为巨颅。由于眼眶骨受到颅内的压力,眼球常向下转,而上部巩膜外露,称“落日征”。眼肌常发生麻痹,出现斜眼。可有眼球震颤及颅内压增高表现(如惊厥、昏迷、呕吐等),严重者脑内充满脑积水,大脑实质严重受压,常被压得很薄,患儿智力明显减退,语言、运动等发育明显减退。

通过头CT或MRI等辅助检查以及颅骨透照、气脑造影等辅助检查确诊脑积水并不困难。非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CT显示脑室明显扩张,变为圆钝;交通性脑积水时,CT显示脑室呈球形扩张,程度较轻,第四脑室扩张程度最小,基底池往往扩张,大脑半球的脑沟增宽。此外如需鉴别是否为交通性脑积水可脑室穿刺,向脑室内注射酚红,然后作腰椎穿刺观察其在脊髓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出现的时间。正常情况下或交通性脑积水脑室注射后2-12分钟,酚红就应出现脊髓蛛网膜下腔中,如20分钟仍不出现,可考虑为梗阻性脑积水。

2.颅内出血或血肿:常见于头颅外伤性疾病,根据疾病程度的轻重,可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和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严重时可发生脑疝,进而影响生命体征,造成死亡。临床上根据血液积聚部位的不同分为:

2.1硬脑膜外血肿:指外伤后血液在颅骨内板和硬脑膜之间聚集,为儿童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的表现,但小儿代偿能力强,固急性期脑受压症状偏轻,且出现可能较晚,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能出现病理征、肢体瘫痪以及进行性意识障碍等表现。

2.2硬脑膜下血肿:指外伤后血液在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腔隙及硬脑膜下腔内的积聚。根据临床症状出现早晚可分为急性(头外伤后三天内出现症状)、亚急性和慢性(头外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三种。急性硬脑膜下血肿CT扫描主要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病变范围广泛,脑实质可有受压表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T多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密度均匀的稍低密度占位,但密度值却稍高于脑脊液密度。

2.3脑内血肿:指外伤后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儿童少见,可分为浅部血肿和深部血肿。CT扫描可早期发现脑内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影。

2.4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外伤后血液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内积聚,CT可见纵裂池、外侧裂池内高密度影,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量少时可自行吸收,出血较多时可有脑膜刺激征、惊厥、意识障碍等,可能需多次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

2.5脑室内出血:常因外伤后颅骨变形或受力导致脑室压骤变或脑脊液强烈冲击脑室壁,使脑室内脉络丛血管破裂出血,临床可有意识障碍、前囟隆起、惊厥、颈抵抗、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干受压,造成死亡。CT可见脑室系统内高密度出血影。患儿常常预后不佳。

3.硬脑膜下积液:常因外伤(外伤导致局部蛛网膜撕裂,脑脊液漏入硬膜下)、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等因素引起。如果患有化脓性脑膜炎的小儿经过适当治疗后不见好转或病情和脑脊液已好转时,仍有发热甚至惊厥、脑膜刺激征等表现,查头围增宽时应警惕可能并发硬脑膜下积液的可能。头颅透照试验阳性,局部透光区增大,可提示积液部位及大概范围;行硬脑膜下穿刺可见清亮、黄色、绿色甚至血性液体,透明或浑浊,实验室检查多异常。

4.头大畸形:很少见,常由于先天性大脑皮质增厚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导致大脑异常增大。患儿在出生时脑可即异常增大(可达g,约为正常的4倍),或在生后迅速增大。前囟大而闭合延迟,头颅和面部均匀增大,无脑积水,脑室不大,眼无“落日征”。患儿体格发育、智力、视力及听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常有惊厥发作。气脑造影可与脑积水及脑肿瘤鉴别,预后与脑发育不正常的程度平行。

(二)头颅减小:婴幼儿颅缝、前囟过早闭合,便可导致头颅减小,形成小头畸形。原因很多,常见有:①出生前孕母妊娠时期各种有害因素(感染、营养不良中毒、放射线、药物等)影响;②出生时或出生后缺氧、感染、外伤等因素;③如患有先天代谢异常性疾病、染色体畸形等因素;④其他:如家族性遗传性头小畸形、Rett综合征等。有些头小畸形的小儿头颅有明显畸形或伴有扩大的脑室,伴有智力、运动、语言等多系统发育落后。但有很少部分的患儿头颅虽然小,但颅及脑的形态正常,智力发育可正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jishuia.com/njszd/707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