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熵感情
“只有那64个格子是我的世界,在里面发生的事情,由我负责。”在《后翼弃兵》(TheQueensGambit)中,女主角、天才西洋棋手贝丝·哈蒙如是说。
亚历山大·尤里耶维奇·皮丘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Ю?рьевичПичу?шкин)如果能看到这部影集,大概也这么觉得。
AlexanderYuryevichPichushkin
尽管他同样热爱下西洋棋,跟女主角贝丝一样有酗酒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有不大幸福的童年,以及愿意拉他一把的人——可惜他的出口最后不是在国际棋坛上称霸,而是宰制他人的性命:以棋盘的64格为目标,皮丘希金说:
“我一个人决定了63个人的命运……我是他们的唯一检察官、陪审团、法官和刽子手。我就像上帝。”
脆弱少年的孤独童年
亚历山大·皮丘希金出生于年,嗜好杯中物的父亲在他不满1岁时就抛家弃子、离家出走,留下他和母亲娜塔莉亚·皮丘希金娜(Natalya
Pichushkina)相依为命。
尽管几乎是打有记忆开始就不认识亲生父亲,但母亲皮丘希金娜很快就改嫁,给了亚历山大一个继父和同母异父的弟妹。一家人一直住在莫斯科的久济诺区(Zyuzino),几步路旁就是当地最大的森林公园之一:比茨维斯基公园(BitsevskyPark)。
比茨维斯基公园(BitsevskyPark)
皮丘希金在4岁那年发生了一起意外:娜塔莉亚·皮丘希金娜记得,小男孩正值活泼好动的阶段,爱玩荡秋千也是理所当然;但那天亚历山大不只是从荡秋千上掉下来——他先是从荡秋千上往后摔在地上,坐起身的时候,又从正面受了荡回来的秋千狠狠一击——从那时候开始,亚历山大在课业上碰到了一些麻烦,他没办法分辨一些字母的不同,个性也变得比较易怒、封闭。
不得已之下,皮丘希金娜将儿子送去特殊学校就读。
这让亚历山大成为周遭同学欺凌的目标,他阴暗的个性或许也因此加剧——但亚历山大本来还是有机会长成快乐、正常的孩子,因为他的祖父非常喜爱这个孙子:他相信被送去特殊学校就读的亚历山大有着被低估的智力,不仅将寄宿学校的孙子接到家里与自己同住,更鼓励他培养其他的兴趣:向他介绍了西洋棋这个游戏,还在衣柜里组装了一根单杠,帮助瘦弱的亚历山大锻炼身体。对亚历山大来说,祖父身兼他最好的朋友与导师。
最后一根稻草是年时,爱他的祖父决定爱别人多一点:祖父坠入情网,并将大部分心思都转移到了爱情上。这是对亚历山大最深最重的背叛。
此时,这个迈入青春期的14岁少年,开始对比他弱小的人发泄怒火;他会录下自己从抓起那些孩子倒吊起来,威胁把他们从楼上丢下去、看他们头破血流,声称自己手握他们可悲小命的画面。
后来亚历山大·皮丘希金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成为一名木工,课余时的兴趣是写诗,这件事又使他成为同学间的笑柄。
此外亚历山大也很喜欢动物,他曾经为失去爱猫而痛哭流涕;他的祖父过世后,他常带着宠物狗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当这只狗也死了,他深情地将狗埋在他们共度最多时光的比茨维斯基公园中——这里也成为他最喜欢带受害者来终结他们生命的地点。
“选择比茨维斯基公园是谋杀与爱。”皮丘希金如是说。
偶像的启发:罗斯托夫死神·番外
“第一次杀人的感觉就像初恋,令人难忘。”皮丘希金表示。
很多连续杀人犯之所以无法停手,就是被第一次取人性命的感觉迷住了;就像是成瘾吧,他们一次一次地出手、精进,只是为了重温与完善第一次杀人时带来的……初恋,或性高潮的“美好感受”。
年,皮丘希金想致人于死的念头,被另一位恶名昭彰的俄罗斯杀人魔安德烈·齐卡提洛(AndreiChikatilo)唤醒了。
“罗斯托夫死神”安德烈·齐卡提洛(AndreiChikatilo)
安德烈·齐卡提洛是俄罗斯/苏联时期最著名的连续杀人犯,由于犯案地区多在罗斯托夫,又被称作“罗斯托夫屠夫”(ButcherofRostov)、“红色死神”(RedRipper)及“罗斯托夫死神”(RostovRipper)。
齐卡提洛出生于年的乌克兰,当时仍在苏联的统治之下,并因为斯大林错误的农业政策而饱受饥荒之苦;除了饥荒,年爆发的苏德战争,更使得齐卡提洛的童年一直处在炮火轰炸的阴影下。
齐卡提洛据信在出生时也有脑积水的情况,这可能导致了他日后在生殖器与泌尿道方面的问题:齐卡提洛小时候会尿床,并因此遭到母亲的惩罚——就像现在常听到的、对连续杀人犯的童年标准侧写那样——而一度造成人吃人的乌克兰大饥荒,竟然也间接提供了齐卡提洛犯罪的养分:齐卡提洛的母亲曾告诉他,他的亲哥哥就是被邻居绑走、吃掉了——这件事始终无法证实其真伪,但齐卡提洛亲口承认,这桩恐怖故事经常盘旋在他脑海,他忍不住要想象那些邻居究竟对他哥哥做了哪些事情……(倘若这是母亲编出来骗孩子的故事,还是令人难以想象,不是吗?)
与皮丘希金相同,内向专注的个性让齐卡提洛在阅读、文字上有极佳的表现,也跟皮丘希金一样,这让他被同学嘲笑、霸凌。
青少年时期,齐卡提洛发现自己不仅很不擅长社交,还有慢性勃起障碍,这也导致了他自我厌恶的精神状态……
15岁那年,他强压住妹妹的朋友意欲性侵,并在女孩的死命抗争中一下获得了性高潮;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他年至年之间的犯罪生涯中,大多选择了孩子、特别是女孩,作为他侵犯与杀害的对象。
年,齐卡提洛娶了妹妹介绍的女友为妻,尽管性生活并不顺利也很稀少,他还是先后有了一双儿女;年,齐卡提洛完成了俄语文学的函授课程并在罗斯托夫大学获得学位,随后在新沙赫京斯克(Novoshakhtinsk)的32号职校(VocationalschoolNo.32)展开语言及文学教师的教职生涯。
在职校,齐卡提洛的生活表面看来依旧悲惨:他害羞得几乎管不动自己的学生,不仅学生公然嘲笑他、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同事也因为觉得这个人“怪怪的”而排挤他。
私底下,齐卡提洛或许觉得这些都是习惯就好的牺牲:在青春肉体和荷尔蒙的包围下,他可是感到性致勃勃得不得了。
几年后,校园外或厕所外的偷窥,渐渐演变成不分男女的性骚扰;齐卡提洛陆续遭家长投诉,他只得辞职、找别间学校执教。
杀人魔出差中
年,齐卡提洛因为想趁一名男孩睡觉时口交,遭到一群高年级学生攻击与殴打;而这只是导致他开始随身携带刀械。年,齐卡提洛举家搬到靠近顿河畔、罗斯托夫一处名为沙赫特(Shakhty)的煤矿小镇,并在9月攻击、杀害了他的第一位受害者,年仅九岁的小女孩叶莲娜?扎科特诺娃(YelenaZakotnova)。
第一名受害者:叶莲娜?扎科特诺娃
齐卡提洛的第一次犯案并不严谨。警方在他的别屋附近发现血迹,邻居指证案发当天他确实出现在别屋附近,还有目击证人看到一个长得很像齐卡提洛的男人,在公交车站牌跟扎科特诺娃搭话……
但警方还是将侦办矛头指向了另一位25岁的年轻人亚历山大?克拉夫琴科(AlexsandrKravchenko),他曾在年奸杀一名17岁的女孩并因此入狱服刑了六年。
克拉夫琴科坚决否认犯案,只是不仅被屈打成招,还在家属的施压下遭处以死刑。
年,齐卡提洛在学校教师名额缩减下被裁员,他只好去工业园区找了一个采购的文书工作;这个工作需要他经常出差,齐卡提洛欣喜地发现这样的生活更完美:穿梭在各地的火车站与巴士站牌间,方便他伺机寻找合适的受害者。
模式一般来说都是提供食物或零食给青少年、街友或孩童,引诱他们到偏僻处性侵(性交易),殴打、刺杀接着勒毙他们——并在受害着的尸体上留下无数狂怒/喜的刀伤,加以碎尸。
到了年,愈来愈多的儿童尸体被发现,惊动了莫斯科;他们派人前往调查,并相信发现的六起儿童谋杀案为同一个歹徒所为。只是他们并未定调为“连环杀人案”:当时俄国人相信“连环杀手”是西方的概念,不可能出现在俄罗斯文化中。
就这样,直到年11月6日,齐卡提洛肢解了他的最后一名受害者——22岁女子斯薇特拉娜?克罗斯蒂克(SvetlanaKorostik)并离开现场后,在火车站前被一名巡逻的便衣警察拦下问话;当时这些发生在林中密径的凶案已引起广泛重视,警方也加派人手,在各大车站搜查、讯问形迹可疑的人。
几天后,火车站附近又发现了两具尸体,警察怀疑齐卡提洛涉嫌重大——倘若便衣警察当时直接搜齐卡提洛的手提袋,就会发现里面装了一对切下的乳房——克罗斯蒂克的乳房。
齐卡提洛承认自己一共杀了56个人,其中3个已找不到尸体,最后经法官审判,53件谋杀案中有52件成立,判处齐卡提洛52次死刑;年1月4日,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尔钦拒绝了齐卡提洛的减刑上诉,2月14日,齐卡提洛伏法。
杀人触发:有为者亦若是
-年,“罗斯托夫死神”齐卡提洛的落网与受审震惊了整个俄罗斯,皮丘希金开始收集这位连环杀手的消息,并穿上与齐卡提洛相同的格子衬衫,选择军靴作为形象的加强;而就在他即将成年之前,令皮丘希金既爱又恨的祖父,过世了。
在祖父的训练下,皮丘希金跟《后翼弃兵》中的贝丝·哈蒙一样,从很小就开始与比他年长的人在比茨维斯基公园对弈;他是个有天分的棋手,会固定到公园里和其他人下西洋棋——也跟贝丝一样,他从失去重要的陪伴者之后,开始染上酒瘾,在家喝、也在公园里跟其他人喝伏特加。
但这一切:宰制西洋棋盘64格的世界、祖父的死、齐卡提洛供认的56桩谋杀、现实世界的受挫、大量的伏特加……在他脑中搅拌融合成了:我可以做得更好,我可以超越齐卡提洛的纪录、杀掉更多人;我可以像主宰西洋棋盘上的棋子那样,掌握世界上其他比我更没有希望的人的生杀大权……
此时,他以64个人为目标——倘若没有被捕,他会再做一个专属女性的棋盘。
于是在年,满18岁的他决定约朋友米哈伊尔?奥季丘克(MikhailOdichuk)一起合作杀人:使用的工具(锤子)、地点(占地1,公顷的比茨维斯基森林公园),都在这个时期就讨论定案了。
想当然耳,奥季丘克觉得皮丘希金只是随便讲讲而已,杀什么人呢?一个爱写诗的木匠,肯定只是想象力太丰富、个性又太敏感了而已,杀人这么可怕、残忍又凌乱的工作,还是想想就可以了。
愈来愈认真的皮丘希金感觉到奥季丘克根本不把他当真,就在奥季丘克的公寓将他勒死并从阳台抛出窗外——同样非常不严谨的第一次犯案。
然而命运就像在第一次眷顾了“罗斯托夫死神”齐卡提洛那样,警察调查了一下,最后以奥季丘克是自杀结案。
这就是皮丘希金感到有如初恋般难忘的第一次杀人。
(然而在其中一份俄文资料中,皮丘希金是将奥季丘克引至比茨维斯基公园、将他带到一个下水道洞口附近,以尼龙绳将他勒死并抛下涵洞。奥季丘克的家人通报了他的失踪,皮丘希金等人也都接受了警方的讯问,因为始终找不到尸体,奥季丘克的失踪变成悬案,直到皮丘希金落网为止——这个版本似乎比较合理,在预定的地点执行他的第一次谋杀。)
在这次犯案之后,皮丘希金意识到,他必须养成强壮的身体,才能在未来的杀戮中有效地制住他的受害者,因此他开始锻炼身体。
而第一次杀人给他的感觉太过美好,他也不急于再度出手——直到年。
比茨维斯基疯子:涵洞时期
倒不是说初恋的感觉维持了九年,或是这九年皮丘希金都在健身:是的,即便是连续杀人狂,也有很俗世的生活需要面对。
这九年间,皮丘希金从职校毕业后想要加入军队,但没能通过军方的心理测验与精神评估,被踢了出来;然而这并没有让皮丘希金决定好好面对他的精神状况,而是把自己更用力地泡在酒精里:醉倒家门前、跟家人发酒疯,都是家常便饭。
皮丘希金在各种零售店、仓库打零工,跟同事间的相处也不好,狂洗手的严重洁癖则使他被视为怪人。闲暇时,他会到屋子后头,用刀将空纸箱切成碎片;比起与人相处,他更乐意有猫狗的陪伴。
年5月,皮丘希金看完牙医,在家附近注意到刚离开临时拘留所的52岁叶夫根尼?普罗宁(YevgenyPronin);皮丘希金告诉对方,自己想去看看在公园里安息的爱犬,邀他一起去狗儿的坟前喝一杯。
普罗宁不疑有他,跟着皮丘希金进入公园深处,而皮丘希金等他喝到连站都站不稳时,将他推进下水道的涵洞中,任其在污水中溺毙。
15数字推盘
回到家后,皮丘希金拿出了他的娱乐:15数字推盘(Pyatnashki),并从报纸上剪下1和2两个数字——分别代表奥季丘克和普罗宁——贴在推盘上。
接下来的夏天,皮丘希金一连夺走了10人的性命:他们是年龄介于50-70岁间的酗酒、吸毒者或穷困男子,皮丘希金总是以“为他死去的狗喝一杯”为由,将受害者引到森林深处,接着以伏特加灌醉他们,扼死他们或将他们扔下涵洞,让这些人淹死。
7月时,当皮丘希金准备将他的第11名受害者——22岁的安德烈?科诺瓦采夫(AndreyKonovaltsev)推下涵洞时,科诺瓦采夫奋力地大声呼救,引来两名经过的妇女。皮丘希金还是成功将科诺瓦采夫推下涵洞、逃走了,但将科诺瓦采夫送医的警方什么也来不及问到,科诺瓦采夫已不幸身亡。
得知警方将在那处涵洞附近加派巡逻人手后,皮丘希金决定低调一阵子,并将目标转移到附近的邻居身上。
取人性命,是为了想活下去
俄罗斯人有种悲剧的宿命观,很多人认为这跟他们艰困的生活环境与动荡的历史有关,而对于为什么要杀人,皮丘希金也有一套听起来颇为哲学的说法。他觉得所有的杀戮都是为了活下去,也只有这个理由,因为当你取人性命时,你是希望活着的那一方。
皮丘希金也有他的上帝情节:“活着没有谋杀(之于我),就像活着没有东西吃(之于你们)。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这些人的父亲,因为是我,为他们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或许也因为如此,皮丘希金基本上喜欢对熟人下手。这些社会的边缘人往往是跟他一起喝伏特加、在公园里下棋的“朋友”,几杯黄汤下肚,彼此交换身世、过往,以及对未来曾有过的抱负或远景……
皮丘希金承认,他喜欢在听完他们的梦想之后,杀掉这些人,心里无比清楚他们将没有任何机会实践口中的未来。
年1月,皮丘希金约了新的受害者到某间公寓喝酒,对方很开心地在楼梯间跟他大喝特喝起来;之后,皮丘希金将对方从16楼扔下去。但这件事只做了这么一次,皮丘希金就决定回到公园了;他觉得听受害者鬼哭狼嚎地坠楼实在太恼人,而且也没办法带给他美好的感受。
年2月23日,他向卖化妆品的女孩,20岁的玛丽亚?维里切娃(MariaViricheva)提议,倘若她愿意帮忙他将藏在公园里的东西带回家,他愿意支付她一笔不错的费用。
这天,已有五个月身孕的维里切娃刚好跟未婚夫吵架,因此高兴地同意了这项交易。皮丘希金将女孩带到下水道的涵洞口、打她的头,将她推进涵洞中。
不过坚毅的维里切娃没有死在井底,这位准妈妈用尽力量爬出了涵洞,并被在公园散步的妇女发现送医。
维里切娃报了案。或许因为她只是个卖化妆品的鞑靼斯坦(Tatarstan)人,或是警方觉得她只是另一个跟男友吵架、想寻求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