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60-80%。我国住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时病死率9%-9.6%,1年病死率14.4%-15.4%,致死/残疾率33.4%-33.8%,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急性缺血性卒中包括脑血栓与脑栓塞,脑血栓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指脑血管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块称为血栓。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栓塞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
关于血栓分类,可以按血管部位与血栓成份进行分类。按血栓形成的血管部位可以分为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动脉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红细胞、纤维素构成;静脉血栓主要由红细胞及少量血小板、纤维素构成。按血栓形成的成份可以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及其他血栓,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素构成,又称血小板血栓,多位于血栓的头部,有动物模型研究显示白色血栓可以成功诱导构建血管栓塞模型;红色血栓主要由红细胞及纤维素构成,又称凝固性血栓,多延续于血栓的尾部;其他血栓包括胆固醇源性结晶性血栓、细菌源性心内膜炎血栓、其它钙化或粘液性血栓,又称为混合性血栓,多位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总之,动脉血管容易形成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色血栓,而静脉血管容易形成以红细胞为主的红色血栓。
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以及二者的联合应用。一直以来,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基石,而阿司匹林是级别最高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包括硫酸氢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双嘧达莫等。对于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多为脑栓塞,临床采用抗凝治疗为主,经典药物为华法林,其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包括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分别于年及年在中国大陆上市。
临床工作中经常可见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或者硫酸氢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出现缺血性脑血管临床事件复发,这与抗血小板治疗抵抗有关。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平均为24%,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平均为60%,而50%阿司匹林抵抗者同时对氯吡格雷抵抗。
有效的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和支架发生血栓的风险,并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然而,也有其它研究不支持这个观点,GRAVITAS研究显示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增加氯吡格雷剂量无临床获益,个体化治疗和常规治疗无差别。因此,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一个重要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赖血小板功能检测,未来需要将基因型、临床特征以及血小板功能检测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患者出血和缺血风险的评分,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的精准治疗。
精彩文章这种腹痛不能忍,当心是血管“炸”了,几分钟就可能致命!肝火旺怎么办?败肝火多吃这些食物动脉硬化不能忽视!退行性关节炎的日常康复注意事项做好这六点,跑步不怕伤膝盖!申泽医学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