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遇到好多几个月大的婴儿或1岁多的幼儿,因被宝妈发现前医院就诊,查头颅CT提示外部性脑积水,宝妈看到CT报告后非常恐慌,忧心忡忡的问我是不是很严重。
在很多宝妈的眼里,脑积水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是很严重的疾病,随着脑袋里面的“水”积的越来越多,宝宝的脑袋会被撑得越来越大,最终变成大头娃娃:头大脸小、眼球下视、眼白外露,恐怖得像外星人,而且宝宝的智力会逐渐低下,甚至瘫痪、失明。
其实家长们担忧和恐惧的是脑积水中的另一种类型,叫做脑室内脑积水,医学上脑积水分为脑室内脑积水和脑室外脑积水,外部性脑积水属于脑室外脑积水,国外文献又称“假性脑积水”。脑室内脑积水多数预后不好,绝大多数需要治疗,而外部性脑积水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不需要治疗,2-3岁后会自然消退。
什么是外部性脑积水?外部性脑积水是指在婴幼儿期额叶或额顶叶对称性蛛网膜下腔(脑外间隙)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宽,婴幼儿蛛网膜下腔正常范围是:额顶区大脑皮层表面与颅骨内板之间的宽度为0-4mm,纵裂前部宽度正常为0-5mm,当以上两个间隙超过正常范围就称为外部性脑积水。
为什么会发生外部性脑积水?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有关,其可能的发病原因有:
1、围产期因素:占重要地位,如窒息、颅内出血、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少数可能与颅内感染、外伤等因素有关。
3、部分与剖宫产有一定关系,但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区分外部性脑积水和生理现象婴儿及新生儿脑外间隙较宽,呈现小→大→小的演变规律,新生儿无脑周间隙及可见的脑沟,仅可见到窄小的纵裂,2-12个月的婴儿脑外间隙(蛛网膜下腔)可明显增宽,以2-6个月最明显,至2岁左右绝大多数小儿脑周间隙及脑沟消失,仅有较窄的纵裂。
脑外间隙明显增宽的原因是由于脑脊液产生、吸收在发育过程中一时性失衡和生后数月颅骨发育比脑组织发育快所致。
另外,随着脑白质髓鞘化,从出生到6个月内脑组织含水量急剧下降,脑容积缩小后,神经细胞又再增殖,脑容积又增大,也可能是造成脑外间隙扩大,又逐渐缩小的一个原因,这是生理性的变化。
因此,婴幼儿额叶或额顶叶蛛网膜下腔(脑外间隙)如果在正常范围内增宽,属于生理性变化,是正常现象。如果超出正常范围的增宽,才属于外部性脑积水。
如何通过CT诊断外部性脑积水?当婴儿及新生儿期仅有额叶或额顶叶对称性蛛网膜下腔(脑外间隙)超过正常生理范围,其它部位蛛网膜下腔不宽或稍宽时,则诊断为外部性脑积水(EH),蛛网膜下腔异常增宽的标准是:额顶区大脑皮层表面与颅骨内板之间宽度5mm,纵裂前部宽度6mm。
外部性脑积水分特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EH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高胆红素血症、早产等。特发性EH找不到任何原因。
特发性外部性脑积水预后良好,大多数宝宝2-3个月后积水减少,2-3岁时可完全吸收,属于良性自愈性疾病,对无任何症状的宝宝不需治疗。但若找不到原因而临床上却有神经系统症状或运动、语言发育落后的宝宝,应早期到神经康复科就诊。
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应视病因及临床表现而异,无症状者或偶尔发现者可继续观察,咱不需特殊干预。如果病因严重或头颅影像学提示为脑萎缩,那么宝宝可能在生后2个月-2岁出现神经发育异常如精神运动发育迟滞、一过性抽搐发作、行为问题、情绪障碍、甚至脑瘫。故对病情较重的外部性脑积水,积极的治疗是必要的。
CT报告外部脑积水,家长怎么办?如果宝宝仅仅是头颅CT提示外部性脑积水,而精神反应良好,智力运动、语言发育和同龄儿相比完全正常,无烦躁、嗜睡、呕吐、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症状,就没什么大碍,不需治疗,待宝宝2-3岁后外部性脑积水会自行消失,不影响生长发育,将来也不会留下后遗症。宝爸宝妈可放下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在家观察即可,宝宝2-3岁时可复查头颅CT。
少数宝宝除头颅CT提示外部性脑积水之外,还有出生时明确的病因:如窒息缺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颅内感染、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且生后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这样的宝宝才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并需尽早到小儿神经科治疗。
话题讨论
你遇到了什么孩子成长路上的健康问题?
留言参与讨论,留言格式:围裙嘛嘛+你的问题
抽取3条留言由儿科专家李医生做专业解答。
李敏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