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脑出血的诱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和情绪的改变有关,多数患者会因为生气或者是情绪激动而产生脑出血的症状。因为短期内的情绪变化,会产生交感神经兴奋的情况,令患者的心跳加快,血压会突然间升高,从而导致脆弱的血管发生了破裂的情况,继而引起了脑出血的症状。部分患者会因为腹压的增高而发病,这种情况多数会发生在卫生间,主要因为腹压的过度增高而导致的,特别是高血压伴有便秘出现的话,患者会在排便时过度的屏气,促使腹压严重的增高,提高了脑出血发病率。
一般情况下,患者颅内出血后的前72小时是非常重要的危险期。前6小时几乎都存在出血量增加的可能,前24小时左右患者仍旧有50%颅内出血量增加的可能性,到72小时以后,患者20~30%可能有颅内出血增加。所以颅内出血前72小时,是患者颅内出血增加危险期。从5到7天开始,逐步向脑水肿期过渡,此时患者依旧没有脱离危险期,但出血的可能性和风险逐步降低,水肿增加的危险性增高。10天后,水肿逐步消退,危险期才能彻底度过。所以颅内出血危险期常为10~14天,而重点危险期在72小时以内。
因此,脑出血发病后早期的观察及护理显得异常重要!
脑出血患者的观察要点:
(1)降低血压是控制出血的关键。24小时内是否能将收缩压降至理想水平直接与预后有关。每2—4小时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1次,了解病情变化。若压眶反射消失或昏迷加深,血压升高,瞳孔散大,脉搏缓慢并出现去大脑强直或呼吸不规则时,提示出血扩展,要及时处理
(2)及时发现脑项前驱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障碍加深,血压急剧升高,脉搏变慢或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反射迟钝等,应紧急处理
脑出血早期的患者如何护理?
1、加强病区空气及环境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开窗通风,2次/d,室温控制在20,22?,湿度60%,70%。避免患者受凉,因寒冷可使患者气道血管收缩、黏膜上皮缺血缺氧,抵抗力下降,细菌容易侵入。流感流行时限制或减少人员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2、患者取正确卧位,严防误吸、误咽平卧、床头角度过低均增加向食管反流及分泌物逆流入呼吸道的机会,患者应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床头抬高10,15cm,头偏向一侧,利于分泌物引流及头颈部血液回流。
3、严格掌握进食的时间和方法
3.1在发病24h内,暂禁食,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致使消化道功能减退,进食后会引起胃扩张、食物滞留,压迫腹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加之患者常伴有呕吐,易造成吸入性肺炎。24h后仍昏迷者,给予39-41摄氏度的流质鼻饲,鼻饲速度,25ml/min,通常每天鼻饲总量以,ml为宜。鼻饲前应先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鼻饲前后应抬高床头20-30度,为防止鼻饲物反流,鼻饲前应翻身,吸痰,鼻饲速度不宜过快,每次鼻饲量ml,鼻饲后短时间尽量不翻身、吸痰,以免引起呕吐。
3.2神志清醒者鼓励进食,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少量多餐,使胃能及时排空。每次进食量在,ml为宜,速度不宜过快,时间控制在20,30min,温度在40度左右,以免冷、热刺激而致胃痉挛造成呕吐。
3.3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3.3.1鼓励清醒患者充分深呼吸,以伸展肺的不活动部分。定时翻身,一般间隔2h为佳,夜间每3,4h1次。翻身时宜缓慢进行,将患者逐步翻至所需体位,同时给于叩背。叩击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防止窒息,边叩边鼓励患者咳嗽排痰,不能咳嗽排痰者在操作后立即吸痰。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要定时进行刺激吸痰,吸痰时要注意操作方法及次数,同时避免喉部黏膜损伤。昏迷患者注意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正确掌握吸痰指征。
3.3.2给予氧气雾化吸入。
3.4减少口腔细菌的感染加强危重患者的口腔护理。
3.5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避免仪器的医源性污染,污染的氧气湿化瓶、输氧管、雾化器、管道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因素,所以上述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护士在执行吸氧、雾化吸入、吸痰、插胃管等操作时必须严格无菌技术,切实防止微生物的侵入。
3.6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正确、及时留取痰液标本做痰培养,以指导抗生素的准确应用。
皖北总院16楼:神经外科
医生办公室?:
护士站?: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仅做科普使用,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予以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