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男,83岁。年11月1日初诊。有冠心病及心房纤颤病史。两月前不慎跌倒,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伴脑积水、脑萎缩。刻下:行路蹒跚,步履维艰,跌仆频频。患者性情急燥,夜寐不安,少腹胀满,小便频数量少,大便干燥,数日一行,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大而结,按之不衰。
从医案中看出,患者目前的主要症状为小腹胀满,小便频数量少,大便干燥,数日一行,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大而结,按之不衰。发病原因为两个月前不慎跌倒,被西医诊断为脑梗死且伴有脑积水、脑萎缩,还有西医诊断的冠心病与心房纤颤病史。然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施治,不管是什么名称的疾病,都需有其证才能用其方。
先看患者目前的主要症状小腹胀满。小腹胀满在《伤寒论》中不外乎两种情况,蓄水证与蓄血证。
《伤寒论》第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下焦蓄水与蓄血均有小腹胀满,小便利与不利是鉴别诊断的关键,小便利为下焦蓄血,小便不利为下焦蓄水。结合患者小便频数(小便利)量少,舌质紫黯,边有瘀斑的症状来看,患者小腹胀满应为下焦蓄血证。
而下焦蓄血证在《伤寒论》中又有两种情况:
1、下焦蓄血以热为主。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太阳之邪,不从表出,而内传于腑,与血相搏,名曰蓄血,其人当如狂,所谓蓄血在下,其人如狂是也。其证当下血,血下,则热随血出而愈,所谓血病见血自愈也。如其不愈而少腹急结者,必以法攻而去之。然其外证不解者,则尚未可攻,攻之恐血去而邪复入里也,是必先解其外之邪,而后攻其里之血,所谓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也。
桃核承气汤证的特点为其人如狂(狂燥不安),少腹急结(少腹胀满急迫)。其治疗以泻热为主,兼祛瘀。
2、下焦蓄血以瘀为主。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这也是下焦蓄血之证。六七日,表证仍在,而脉微沉者,病未离太阳之经,而已入太阳之腑也。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热不在上,而在下也。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不结于气而结于血也,下血则热随血去,故愈。所以,抵当汤以祛瘀为主,兼泻热。
抵当汤证的特点为其人发狂(狂燥不安),少腹硬满(少腹胀满而硬)。
下焦蓄血以为主,除了抵当汤证外,还有抵当丸证,比抵当汤证缓和些。《伤寒论》第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结合患者性情急燥,夜寐不安,小便频数,大便干燥,小腹胀满不硬,应为下焦蓄血以热为主,所以当用桃核承气汤。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若服用桃核承气汤后,还有其他症状,则需要进行下一步的辨证施治。
辨为热与血相结之桃承气汤证:桃仁1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芒硝3克(后下),大黄3克。三剂,饭前空腹服。二诊:服药后泻下如猪肝色粪便,少腹胀满顿消,纳食增加,夜寐安然。舌仍有瘀斑,脉有结象,又见手足不温而凉。此为血瘀气滞不相顺接所致。转方用四逆散加桃仁、红花、丹参以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服五剂,手足转温,舌脉如常,跌仆未发。
医案中的医生一诊开出的也是桃核承气汤,服用后小腹胀满消,夜寐安然,舌仍有瘀斑,脉有结象,又见手足不温而凉;二诊开出四逆散加桃仁、红花、丹参。《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为少阴病纯阴结用方,特别适合于伴有手脚冰冷的少阴病之气血运行不畅的患者。
以上医案原文选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