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
9min
—
文康兮兮
要孩子心中有“正能量”,而不是看到黑暗,不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就妄谈“正能量”。
这两天,我死死盯着五年级小姑娘缪可馨跳楼的悲剧。一方面,又一个生命消逝在学校,让人敏感;另一方面,作文批改、语文教学成为这件事的肇因,我很想为语文老师正名。从事发到现在,“城头变幻大王旗”,说法已经改了好几遍,让人心里悲伤。
缪可馨
一开始,纸面上的说法是,缪可馨上完作文课,转身跳楼,人们把注意力投向孩子被“肆意涂改”的作文和老师“传递正能量”的批语。因为我恰好是个爱给孩子们精批细改作文的老师,这件事后,好多朋友劝我,不要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六神磊磊专门写文章,逐一分析了“被老师删改的文句”,从作家的角度肯定孩子的表达是鲜活、有趣的,并认为“老师这作文改的什么玩意”。在他眼中,那些在家长群里给老师点赞的家长,基本“像丧尸一样”。
随后,故事开始反转,有人称缪可馨这篇引发悲剧的作文是抄袭的,那些涂改的地方都是其他孩子涂改的,和老师无关。老师最大的问题就是那个“传递正能量”的评语。这个说法似乎帮作文精批细改这件事松绑了,但“正能量”这句评语,还是让很多语文老师蒙羞。
剧情再次变化,缪可馨的语文老师又给挖出其他“黑料”,课外私开作文补习班,而缪可馨没有参加他的补习班;在课堂上有体罚孩子的举动;甚至有这位语文老师多年前的学生,站出来指证,说这位老师当年教自己的时候,多次暗示家长要“意思意思”。
就这样,一篇作文牵扯了一个孩子鲜活的生命,作文本背后,透出了多种与语文相关的问题,如果报道一条条能落实,我必须替这位同行脸红。看着网上缪可馨小朋友的照片,我脑子里跳出来的是两年前一个学生送我的一句话:
我们这些孩子成长中,最危险的因素其实就是那些自己不读书却逼着我们读书的不靠谱、没格局的成年人。我们能顺利长大,多少都有点侥幸成分。
这句话,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出来琢磨一下。这次,我愿意带着这句话,分析一下这件事里让孩子们觉得不靠谱的成年人。
同样是改作文,有人赢来感恩,有人带走生命缪可馨这件事初发,好多人把矛头对准“作文批改”,让不少还愿意为孩子批改作文的老师一肚子委屈。
怎样写好作文,各种花式技巧满天飞,但真正靠谱的方法真的就只有一种,有一个会写作的语文老师,愿意手把手帮孩子改作文。我调侃过好多作文培训学校的老板,戏称:不给孩子精批细改习作的作文培训机构,都是在耍流氓。
敢这么讲,不是没有原因。捡几个近点的例子:
我最爱的民国作家梁实秋,回忆自己中学的语文老师,说自己的作文启蒙,就是语文老师手把手删改出来的。经过老师砍删,文章中的累赘尽去,觉得一下立了起来。
梁实秋
去美国读书的作家薛涌,虽然是北大中文系出身,但到了美国才发现,中国的写作教育水准太低,他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写作。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找个写作高手,自己的文章掏钱请人家改,一半年时间,果然有大长进。
有人说,这些例子都远,我们说个近的。
前些日子,网上热传杭州的一位语文老师朱瑛给学生改作文的图片。朱老师每次给孩子批改作文,都要写近万字的评语,坚持了几十年,这样的老师,每个孩子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
朱老师改作文,一天只能改五六本,孩子的每篇作文都得到她温柔的对待。她也会帮孩子删改、调整,但同时也会在旁边写上大段的批注,告诉孩子修改的原因,在作文本上和孩子对话。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写作文?根本原因是:语文老师可能就不会写作;或者,孩子从作文本的反馈上,看不到自己的表达被人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