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是危害较大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是脑部血液供给出发生障碍,脑部缺血和缺氧,引起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脑梗起病很急,若不能识别脑梗来临前的信号,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脑梗来临前,头部会出现3种异常
信号1、舌根硬,口齿不清
脑血管发生堵塞,会使脑供血不足。
从而影响到大脑皮层中枢,语言中枢也会跟着受到影响,出现短暂性的吐字不清,甚至胡言乱语。
信号2、视力障碍
这是很多脑梗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的症状之一。
这是因为血管中有血栓形成,导致血流量明显减少,从而是视神经得不到养分,出现短暂性的视力障碍。
信号3、嗜睡,打哈欠
这一症状主要在脑梗来临的3~5天出现。
主要是因为大脑缺血,导致脑血管没有足够的血液滋养,使脑动脉粥样硬化加重,使患者出现频繁打哈欠的症状。
如果经常流口水,还有喝水时无故呛水,要警惕脑梗要来。
防脑梗,饭后别做这3件事
第1件、吃完就睡觉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刚吃完饭时,整个胃部都是充盈的,这是血液就会流向胃部,促进食物的消化,这时脑部血液减少,就会犯困。
如果马上躺下睡觉,会使身体代谢速度减慢,使流向大脑的血液更少,引起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
第2件、吃完马上洗澡
刚吃过饭,体内各项器官血液减少。
洗澡会使全身的血管发生扩张,皮肤的毛孔也会全部打开,若是洗澡水过热,会使血液流速突然加快或者血管收缩,引起猝死。
第三件、吃完立即运动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其实,刚吃完饭是不宜运动的,最好是吃完饭半个小时后再运动,因为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心脏功能会发生退化,血管也会硬化。
饭后立即运动,不仅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生活中,预防脑梗,还需坚持4个好习惯
习惯1、主动喝水
生活中要养成主动喝水的好习惯。
早起一杯温水,稀释粘稠的血液,睡前一小杯温水,补充夜间各个器官工作所需的水分。
三餐之间适当喝点茶,补充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氧化过程是损伤血管的重要因素。
体内有机物氧化过程中会产生自由的原子碎片(自由基),对血管有很强的破坏作用。而一旦血管有损伤,就更容易沉积胆固醇。
抗氧化剂,说白了就是具有抑制体内氧化过程的物质。
生活中一些富含抗氧化剂的食材,我们可以泡水喝,像各种绿茶、白茶、石斛、元芙菊等,坚持饮用,也能降低血脂、软化血管。
其中元芙菊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硒元素,还含有三萜类化合物和植物甾醇等营养物质,晒干后泡水喝,有助降低血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保持血管弹性。
在我国,元芙菊主要产自河南云台山,去云台旅游的,不妨带点儿回家。
习惯2、饮食清淡
饮食重口味也是诱发脑梗的危险因素。
我们的食用盐含有大量的钠,对血管的危害极大,它会使血压波动过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发病率。
除了食盐用量,还要注意咸菜,腊肉,香肠,酱油等这些“隐形盐”的摄入。
习惯3、保持情绪稳定
焦虑、暴躁、压力大,都对健康不利。
有研究结果表明,人长期处于紧张、压抑、过度疲劳的状态中,会增加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使血液循环异常,形成血栓。
而血栓,正是诱发脑梗的危险因素。
习惯4、坚持一项有氧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
坚持运动能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血管内的“代谢垃圾”排出,保持血管弹性。
运动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肺活量,更有助于控制体重,建议每周至少运动4次,每次最好能运动30分钟以上。
生活小贴士——关于脑梗的急救
1、保持冷静避免大声喊叫或猛烈摇晃患者,尽量使患者平卧,并拨打急救电话。
2、在未诊断病情前,不要擅自用药;也不要急于把患者扶起来,要把患者平托到床上,避免震动。
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多神志清醒,应防止患者过度悲伤、焦虑不安。最好让病人静卧,并安慰病人。同时做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病情加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