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琅岐林氏中医是您信赖的朋友!颈腰病救助中心微电: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一、中医药药的特色和优势我国传统医药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由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优势所决定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所重视。进一步认识这些特色和优势,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极为重要。1、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而健康则是人体阴阳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即“阴平阳秘”。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状态。中医学不是机械地孤立地看待人患的“病”,而是把“病人”看作是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治疗上,既要怯邪、又要扶正,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一健康观念目前已被人们普遍接受。2、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关系,人体本身是形神统一的整体:人体的功能状态是肌体对内外环境作用的综合反应,掌握人体的功能状态就可以有效地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因此,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以外测内归纳为证侯,作为临床诊疗的依据,构成中医药因人、因事、因地的个体化诊疗体系。这是中医药的一大特点和优势,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3、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并用内治和外治法进行整体综合调节与治疗。中医方剂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疗法之一,方剂的多种有效组分,针对人体的多因素,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适应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非药物疗法以针灸、推拿为主,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通过对人体体表穴位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目前,针灸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使用。中医药的“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体的养生保健理论和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提高人们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方面显示了良好前景。4、中医药浩瀚的经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现存古典医籍余种,记载着数千年来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是绝无仅有的,尚未被充分开采的人类生物信息的宝库。5、中医药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高度融合和统一。中医学这种以功能状态为切入点,并在宏观上借助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来分析、把握其变化规律的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跨越,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模式、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二、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和防病治病的能力于现代医学互相补充,共同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1、医医疗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长期以来,城镇居民中70%的患者愿意接受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全国各省、市行政区域,基本都设立了设施挑拣较为完善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医药医疗服务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药服务已成为适合中国国情和具有服务特色的服务方法。2、中医药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具有适应症广、医疗成本低、易推广应用的突出优势,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形成的三级卫生医疗服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初级卫生服务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村,中医承担了近三分之一的门诊服务量和近四分之一的住院服务量。在万乡村医生中有50%以上的医生运用中西医两种方法和药物防治疾病。藏、蒙、维、傣等各民族医药也在农村为生服务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3、中医药在某些治疗领域发挥优势。中医药学在中医骨科、肛肠科、皮肤科、妇科等学科,在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大难治疾病和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深受群众的欢迎。中医医药包括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特色疗法,也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 2、头痛(原发性头痛) 3、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 4、脑积水(脑积水)
二、急诊科
5、外感发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6、脓毒症(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7、急性中毒(急性有机磷中毒)
三、心血管科
8、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9、眩晕(原发性高血压) 10、血浊(高脂血症) 11、心悸(心律失常) 12、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 13、心瘅(病毒性心肌炎)
四、老年病科
14、老年痴呆(老年痴呆症) 15、骨痿(老年骨质疏松症) 16、颤证(帕金森病)
五、精神科
17、不寐(失眠) 18、郁证(抑郁症)
六、肺病科
19、咳嗽病(咳嗽) 20、风温肺热病(肺炎) 21、哮病(哮喘) 22、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3、肺痿(肺间质纤维化)
七、骨伤科
24、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 25、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 26、单纯胸腰椎骨折(单纯胸腰椎骨折) 27、项痹病(颈椎病) 28、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2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30、拇外翻(拇外翻) 31、骨蚀(股骨头坏死) 32、附骨疽(骨髓炎)
八、针灸科
33、面瘫病(周围性面瘫) 34、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九、康复科
35、脊髓损伤(脊髓损伤) 36、延髓麻痹(延髓麻痹)
十、糖尿病科
37、消渴病(2型糖尿病) 38、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39、瘿病(甲状腺疾病)
十一、肾病科
40、淋证(尿路感染) 41、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 42、水肿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 43、肾衰病(慢性肾功能衰竭) 4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
十二、中医外科
45、疮疡(皮肤溃疡) 46、乳痈(乳腺炎) 47、脱疽(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 48、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9、毒蛇咬伤(毒蛇咬伤) 50、胆石症(肝胆管结石) 51、脾心痛(重症急性胰腺炎) 52、精浊(前列腺炎) 53、烧伤(烧伤) 54、瘰疬(淋巴结核)
十三、风湿科
55、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56、大偻(强直性脊柱炎) 57、骨痹(骨关节病(炎)) 58、痛风(痛风) 59、燥痹(干燥综合症) 60、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
十四、皮肤科
61、湿疮(湿疹) 62、粉刺(痤疮) 63、蛇串疮(带状疱疹) 64、白疕(银屑病) 65、白驳风(白癜风)
十五、肿瘤科
66、肺癌(肺癌) 67、胃癌(胃癌) 68、肠癌(结直肠癌) 69、肝癌(肝癌) 70、乳腺癌(乳腺癌)
十六、血液病科
71、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 72、紫癜风(过敏性紫癜) 73、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4、髓劳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十七、眼科
75、青盲(视神经萎缩) 76、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77、青风内障(青光眼) 78、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79、暴盲(视网膜静脉/动脉阻塞) 80、白涩症(干眼) 81、高风雀目(视网膜色素变性) 82、瞳神紧小(葡萄膜炎)
十八、肝病科
83、肝癖(脂肪肝) 84、肝着(慢性病毒性肝炎) 85、积聚(肝硬化)
十九、传染病科
86、肝瘟(急性肝炎) 87、艾滋病(艾滋病) 88、手足口病(手足口病) 89、流感(甲型流感) 90、肺痨(肺结核) 91、疫斑(流行性出血热) 92、瘟黄(重型肝炎) 93、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十、肛肠科
94、肛漏病(肛瘘) 95、痔病(痔疮) 96、脱肛病(直肠脱垂) 97、肛裂(肛裂) 98、便秘病(便秘)
二十一、脾胃科
99、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脘痛(慢性胃炎) 、胃疡(消化性溃疡) 、吐酸病(反流性食管炎等) 、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型等)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
二十二、儿科
、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炎喘嗽(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 、哮喘(支气管哮喘二十三、耳鼻喉科 、暴聋病(突发性耳聋) 、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 、慢喉喑病(慢性喉炎) 、口腔粘膜白斑症(口腔黏膜白斑) 、乳蛾病(扁桃体炎) 、喉痹(咽炎)二十四、妇科 、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输卵管炎性不孕) 、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异位妊娠(异位妊娠)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 、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友情提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疾病都已开始年轻化,学习中医知识自我养生,保证家人和自己身体健康已势在必行!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且实用的健康知识,点击上方治癜风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