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脑积水介绍
脑积水症状
脑积水分类
脑积水诊断
脑积水护理
先天脑积水

中医儿科学与小儿推拿讲座大纲四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生理常数

通过对小儿生长发育的评价,了解小儿健康情况,进一步制定保健规划(根据个体、家族特点全面观察)。

一、小儿体格生长规律

1、一般规律:头尾生长(先头部后下肢)

由近及远(先躯干后四肢)

由初级到高级(智能发育为先感性认识,后理性认识)

由简单到复杂

由粗到细(动作发育为先粗动作后精细运动)

2、各器官生长速度不平衡

体格发育出生半年内生长速度最快,以后渐慢,到青春期又稍加快。

神经系统先快后慢

生殖系统先慢后快

淋巴系统先快,在学龄期超过正常,以后渐慢并恢复到成人水平。

3、个体差异,影响生长的因素

小儿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正常范围是在平均值+-两个标准差之间或第10--90个百分位数之间。影响生长的因素主要有遗传(性别、父母、种族、遗传病);营养;生活环境(空气阳光水锻炼);疾病。

4、体格测量(生理常数)

据调查分析,体格的生长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与营养的改善和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的提高有关。还可能与。。。(例:5-7岁身高,每十年增加1-2cm)

1)体重(小儿机体量的总和,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时测量)

体重反映小儿体格生长状况(衡量营养情况,也是临床用药量及热量需求的依据)。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体重低于正常均值85%者为营养不良。年龄越小体重增长速率越高,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7kg,后半年月均增长约0.5kg,一周岁后年均增长约2kg。

<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3。2)+0.7x月龄。

7--12月体重=7+0.5x(月龄-6)或(6+0.25x月龄)

一岁以上(2-12)体重=8(7)+2x年龄

正常情况下,允许个体差异+-10%

新生儿:因为吃奶少,通过皮肤表面和呼吸蒸发掉身体的部分水分,加上胎粪和小便的排出,3-4天体重可下降6%-9%,大约7-10天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这种情况被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一旦体重下降至出生时体重的90%以下,或两周后仍未恢复体重的,应该考虑为病理性的或是喂养不当。

2)身高(长)(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

身高反应骨骼发育情况(骨骼发育标志),低于正常值70%常见于侏儒症、呆小病(客汀病)、营养不良(佝偻病)等。身高体重除了分别测量外,还应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价。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差1-2cm,一般三岁以下仰卧用量床测量称身长(脱鞋袜摘帽;三岁以上取立正姿势,枕背臀足跟紧贴测量尺。

出生时身长平均50cm左右,第一年增长最快,约25cm(前三月12cm),第二年约长10cm.2-10岁年均增长5-7.5cm,两岁以后粗略计算:

身高=70+7x年龄。(新生儿身长为头长的4倍,4岁时是6倍,成人是8倍)

坐高(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高度)(三岁以下卧位侧)。代表头、脊柱的长度。上部量(自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与脊柱增长关系密切。下部量(自耻骨联合到足底)与下肢长骨的生长关系密切。12岁前,上部量大于下部量;12岁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

3)头围(经眉弓上缘、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情况,两岁前测量最重要。新生儿头围33-34cm.

出生后前三个月和后九个月各增长6cm(前半年8-10cm,后半年2-4cm).

6个月约42cm;1周岁约45-46cm;2岁约48cm;5岁约50cm;15岁接近成人约54-58cm。头围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解颅;头围增长过速常提示为解颅(囟门不合,反而宽大,颅缝裂解为主要特征,多见于6月-7岁。头皮光亮、身体羸瘦、纳呆便溏、呆滞、肢冷、尿清长、舌淡苔白或苔少,脉沉细弱。病之本在肾,治宜培补气血,滋肾充髓。

辩证肾精亏损的补肾益精;肝肾阴虚者平肝益肾;脾肾两虚者温补脾肾。)

4)囟门

前囟(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应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大小:对边中点连线的距离1.5-2cm;出生后随头围增长可稍有增大,6个月以后逐渐减小。后囟(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已闭合,或者出生后2-4月闭合。

囟门早闭且头围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呆小症);

囟门迟闭及头围过大、囟门及骨缝加宽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

囟门凹陷多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阴伤液竭)

囟门凸出(囟填)常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等(热炽气营,发热惊厥)

小儿哭泣时可有囟门暂凸。通过头围的测量、囟门大小及颅骨骨缝闭合情况来衡量颅骨的发育(骨缝3-4月闭合)。

5)牙齿(乳牙20,恒牙32,骨之余气)

出生后4-8个月开始萌出乳牙,出牙顺序: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尖牙例外)2-2.5岁出齐20个。

出牙晚(10个月未出)或者顺序混乱可能与先天缺钙有关(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常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呆小病等。

6个月-2岁牙齿数=月龄-4(6)。一般1岁时6-8颗乳牙,2-2.5岁出齐。6岁左右(7-8)开始换恒牙,按萌出先后乳牙逐个脱落。直到17、20--30恒牙出齐(28--32个),最后一个恒牙(智齿)(第三磨牙)也有终生不出的。

乳牙萌出顺序:4-6月下中切牙2颗;6-14月上中侧切牙4颗,下侧切牙2颗;10-17月第一乳磨牙4颗;16-24月乳尖牙4颗;20-30月第二磨牙4颗。

恒牙萌出顺序:6-7岁第一磨牙4;6-9岁中侧切牙8;9-13岁第一二前磨牙8;9-14岁尖牙4;12-15岁第二磨牙4;17-30岁第三磨牙4.

6)脊柱、骨化中心

出生后第一年脊柱比四肢生长快,以后渐慢。新生儿脊柱弯曲不明显,呈轻度后凸;三个月能抬头时出现向前的颈曲;6个月会坐时出现向后的胸曲;一岁开始走路时出现凸向前的腰曲。

骨化中心是以x线检查腕骨的正位片观察骨化中心出现的情况(骨龄),可以了解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腕骨出现骨化中心的顺序和数目是评价骨骼成熟程度的简单方法。

正常小儿6-12月桡骨远端出现骨化中心,6-8岁才出现尺骨远端骨化中心。1岁时出现钩骨和头状骨的骨化中心;2-3岁(三角骨);4岁(月骨);5岁(大多角骨、舟骨);6岁(小多角骨);9-13岁(豌豆骨)。

7)胸围(由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由乳头向背后绕肩胛角下缘一周,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三岁以下取立位或卧位,三岁以上取立位。反映胸部发育情况,与肺有关。安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或平放(卧),两眼平视,测量者立于小儿右前方,软尺松紧适中,前后左右对称。

新生儿胸围平均32cm,小于头围1-2cm;周岁时(1-1.5)约44cm,接近头围。以后胸围逐渐大于头围,胸围超过头围≈岁数-1.

一般营养不良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育差,胸围过小。,超过头围的时间晚,营养状况良好则--早。胸廓变形常见于佝偻病,肺气肿先天性心脏病等。

8)呼吸(年龄越小呼吸、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越小血压越低)一岁以上,

收缩压(mmHg)=80+2x年龄(不低于75-80,不超过)(9.9-10.7kpa,16kpa)

舒张压=收缩压x(1/2--1/3)(不超过80)(10.7kpa)

5、生长评价

是发现小儿在生长过程中异常情况的重要环节。。。。进一步追查喂养、护理、环境、疾病等因素,及早调整保健措施。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jishuia.com/njsfl/6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